文/羊城晚报记者 甘韵仪 通讯员 林楚端
图/通讯员 简敬良
9月的广州尚且炎热,位于城央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因天然调节作用,早晚还是可以享受到一丝清凉,而每逢这时,便是广州“摄友”出动的时候,希望用长时间的等待与观察,捕捉南飞候鸟的身影。他们,也成为最先发现今年首批做客海珠湿地的黑翅长脚鹬(见图)的市民。
2015年12月31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海珠湿地”)通过国家林业局试点建设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海珠湿地也是世界最大的CBD城央湿地,海绵城市概念的先锋。因生态环境保护得力,海珠湿地成为众多候鸟长长的旅途中一个安全庇护所和重要的补给站。从9月开始,海珠湿地迎来“候鸟迁徙的季节”,黑翅长脚鹬也是今年首批来到海珠湿地的候鸟。
据介绍,黑翅长脚鹬又名“长腿仙子”,是一种中型涉禽,分布极为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每年春季4月前后,我国黑翅长脚鹬从南方迁到北方繁殖,秋季9-10月离开北方繁殖地向南迁徙过冬。今年首批做客的黑翅长脚鹬队伍较小,只有7只,它们出生于中国新疆西部、青海东部及内蒙古西北部等地,北方转凉,它们飞越千山万水,在广东、香港及台湾等地越冬。
记者获悉,海珠湿地自2012年设立观鸟监测点以来,观测到的鸟类由最初的40余种迅速增长到155余种。包括夏候鸟19种、冬候鸟65种、留鸟63种、旅鸟8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3种(鸳鸯、黑耳鸢、赤腹鹰、普通鵟、红隼、游隼、褐翅鸦鹃、小鸦鹃、雕鸮、领鸺鹠、斑头鸺鹠、黑冠鹃隼、雀鹰),广东省级保护鸟类19种。
“海珠湿地的鸟类多属于自然招引,鸟类在迁飞的过程中发现湿地适合留候,便在此停留3—5天的时间,然后继续飞往越冬地。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部分候鸟选择留下,包括苍鹭、小白鹭、夜鹭、斑嘴鸭和鸿雁等,把这里当做故乡。成为海珠湿地的‘常住居民’。”海珠湿地相关负责人说,每到傍晚,潮水退去后,海珠湿地的滩涂上,就会留下丰富的食物,为候鸟栖息和觅食提供了绝佳条件,白天隐藏在各处的鸟儿就会像开Party一样聚集在滩涂上,开始享受湿地里的美味,所以傍晚,也成为市民观鸟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