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深圳宝安区举行首届双福海鲜美食文化节

2017-09-13 19:06:23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1.jpg

  鲜香肥美的黄油蟹惹人流口水。

  

2.jpg

  美食节上的传统美食“桥头烧猪”。

黄油蟹、基围虾、阿拉斯加蟹、澳龙、花龙,还有各色各样的鱼……8月25日开始,一场海鲜狂欢Party在宝安上演。8月25日,宝安区首届双福海鲜美食文化节在福海街道渔人码头文化广场开幕,活动持续至8月29日,为深圳市民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海鲜盛宴。

双福海鲜美食文化节由宝安区福永街道办事处、福海街道办事处主办,宝安区餐饮服务行业协会承办,旨在挖掘福永、福海海鲜美食文化,推动双福“美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双福”美食文化新名片。

福永、福海是深圳首个广东省智能制造基地所在地,大族激光、长盈精密、航盛电子等国内行业翘楚均落户于此。同时,福永、福海也是深圳西部海鲜集散地,由于地处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处,福永和福海物产丰富,海鲜肥美,福永海鲜市场驰名中外,是深圳人采购海鲜必选之地。

开幕式现场,福永街道和福海街道发布了寓意深远的双福海鲜美食文化节标识logo、吉祥物和“福币”,寓意福永、福海“双福”共享资源、共谋发展。5天的海鲜美食节里,福永、福海的餐饮商家竞相呈现各种招牌美食;醒狮、戏曲等宝安传统民间文化节目轮番上演,不仅满足了深圳人的眼睛和味蕾,更为“滨海宝安,产业名城,活力之区”再添风采。

A 美食荟聚打造双福“吃货天堂”

“鱼蛋多少钱一份?”

“这个虾肉味道鲜美,十分入味!”

在渔人码头文化广场,几十家餐饮商家依次排开,一条集合了福永、福海最有特色的海鲜和小吃的美食街,让众多“吃货”蜂拥而至。

鱼、虾、蟹自然是海鲜美食节里最需品尝的。在福永忠记海鲜的档口,一群摇摆着肢体的螃蟹吸引了许多食客的注意,这些就是福永、福海最负盛名的黄油蟹。忠记海鲜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为了这次美食节,他们拿出了酒店的招牌菜蒸黄油蟹、油焖大虾等,让食客体会双福海鲜的美味。

许多双福本地的特色小吃也出现在了美食节上。“桥头烧猪”是福海街道桥头社区的知名品牌,其烧制猪肉的手艺已经沿袭了三代。笔者看到,经过古法烧制的桥头烧猪,猪皮呈金黄色,品尝起来则油而不腻,十分入味。

除了海鲜和小吃,宝安的百年老字号也加入了美食节的队伍。在合成号的展位上,饼香四溢,工作人员介绍,百年品牌合成号始创于光绪二十七年,以精湛的制作工艺著称,是深圳民间传统小食的知名品牌。在第五代传承人陈淦忠的执掌下,合成号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结合、古老与时尚结合、东方与西方结合、地方与特色结合、文化与健康结合的新概念,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合成号的最新款礼盒仿照深圳地图设计,不仅能够享受美味,还能将包装盒收藏,作为“到深圳一游”的纪念。

此外,包括南瓜酥、榴莲酥、金丝芋头、芋头糕在内的各种点心,竹蔗马蹄、绿豆水、廿四味等广式糖水,基围虾、鲍鱼、花蛤等美味海鲜小食,烤鱿鱼、印度飞饼、炸蚝仔饼、炸鸡排、鸡蛋仔等各地美食,也在美食节上“齐聚一堂”,让“吃货”们大饱口福。

到了傍晚,随着夜幕降临,渔人码头露天广场越发热闹,许多食客摆起了海鲜烧烤摊,畅聊畅饮,快意人生。

B 渔人码头成优质海鲜集散地

在海鲜美食街的起点处,一艘正要起航的渔船和一直张牙舞爪的螃蟹分外引人注目,紧邻渔船,“渔人码头”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这里便是新开张的宝安本土渔人码头。

渔人码头原是紧邻福永海鲜市场的一处农贸市场。随着体验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休闲情趣的提升,为了让宝安真正成为深圳西部的海鲜集散地,宝安将原来码头、渔业的初级旅游观光模式逐步升级为多种类文化和商业形式的融合发展模式,规划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宝安文化和滨海特色的海鲜市场。

笔者看到,渔人码头里分布了几十个海鲜档口,各种海鲜在此应有尽有。其中,素有“蟹中之王”之称的阿拉斯加蟹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据老板介绍,阿拉斯加蟹大多都是由欧美海运而来,每只蟹重达6到10斤,售价则在千元之上。虽然价格不菲,不过热爱海鲜的深圳人还是非常乐意为此买单,“一天能卖五六只。”摊档老板告诉笔者。

除了海鲜品种多外,这里的海鲜价位也非常合适。多家档口的老板向笔者表示,由于“渔人码头”刚刚开业,海鲜的售价比市场价优惠15%以上。“以前我们就常常来福永买海鲜,但是‘渔人码头’的环境明显比一般的市场环境要好,品种又多,我想我们以后会常来的。”来自福田的罗女士对笔者表示。

更重要的是,这里将来还有望成为珠三角海鲜的集散地。宝安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后王泽填认为,从发展的眼光看,“双福地区”完全可以利用大空港市场辐射能力,走国际路线;也可以引进珠江流域生鲜产品,提升市场定位。

C 精彩活动打造美食文化名片

25日晚,《戏聚福海》名家面对面——经典名段汇演在双福海鲜节的舞台上热闹上演。数位宝安知名的戏曲名家走上舞台,带来了一系列精彩曲目,在让食客品味鲜美海鲜的同时也欣赏了一场文化大餐。

5天的海鲜节,丰富多彩的节目纷纷登场。如开幕当天,一金一银两只“狮子”热闹起舞,引得四周的观众纷纷拍照;开幕式上,一群“渔女”重现宝安海鲜悠远的历史,柔软的身体如同海上的波浪,讲述着渔家的浪漫故事;当然,还有票友们热捧的《戏聚福海》名家面对面活动……

不仅如此,主办方还精心筹划了各种互动活动。如“吃在双福”吃货团、“游在双福”一日游、“说在双福”听讲座、“乐在双福”乐满堂四大主题活动,为食客们带来一场吃、行、游、乐于一体的盛宴。

福永、福海是深圳的智能制造业集中地,为了让更多人体会“双福”产业风采,主办方发起了“品美食智造高地一日游”活动,参与者可以沿着凤凰古村—大族激光生产车间—立新湖两岸文创梦想公园—渔人码头美食文化广场的路线,领略自然风光与智能制造相互交融的人文画卷;大族激光组织逾200名美食达人清晨在立新湖开展“美食达人健康晨跑”,传递健康生活理念。

8月26日下午,福海街道的多名家庭主妇开展了一场“巾帼厨艺大比拼”,来自街道7个社区的近20名“巾帼大厨”各展绝技,端出了姜葱炒蟹、黄金大虾等海鲜大餐,杨枝甘露、五彩芋圆糖水、芒果布丁等甜点及煎堆、茶果、松糕、糖不甩等宝安传统小吃,令人大快朵颐。

此外,在未来1个月的时间中,还有更多活动将在福永、福海精彩上演。如8月29日下午,在“海鲜总动员+美食品尝”活动中,食客们可以体验各类美食,参加十大名菜评选,点赞安全食品商家;海鲜美食文化论坛、大厨教你做海鲜等活动,可以学习美食文化和烹饪技巧。主办方还将开展8月25日—9月25日为期1个月的百店万人美食优惠月活动,让参加美食节的人们,既享美食,又享优惠。

宝安区首届双福海鲜美食文化节,在福永海鲜市场和福海渔人码头美食文化广场设立主会场的同时,还在桥头、新和海鲜美食节开设了分会场,全方位展现“双福”美食文化的名片和品牌,使之成为深圳最有特色的海鲜文化记忆和旅游文化符号。

■链接

咸淡水交汇

孕育“双福”海鲜三宝

说起“双福”的海鲜,可谓是源远流长。

福永和福海位于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处,为孕育海鲜提供了天然条件。早在明朝洪武年间,渔民就开始在这里耕海牧田,岸边的渔村码头就初具规模。除了近海捕捞,渔民们还在海滩建起基围鱼塭,养殖特有的咸淡水海产。到上世纪90年代,哥伦比亚国家水产养殖代表团曾来此考察,日本渔业专家也前来指导交流,这里成为深港人的“大鱼塘”,最高峰时有2万亩水产基地,每年为深港提供1万吨鲜活水产。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福永、福海地区沿岸养殖面积大为减少,但是早已形成的海鲜市场一直热闹非凡,是许多深圳市民的海鲜采购首选地。据宝安区餐饮服务行业协会会长陈锡洪介绍,“双福”的海鲜最著名的当属黄油蟹、乌头鱼和基围虾。

黄油蟹:被“蒸桑拿”而成的“蟹中黄金”

顾名思义,黄油蟹,就是体内膏汁像黄油一样遍布全身的蟹。据商家介绍,黄油蟹的关节都是黄色的,关节一折,流出的汁象花生油,故因此而得名。而黄油蟹的味道更是十分鲜美。

黄油蟹是青蟹的一种,产在咸淡水交汇的珠江口一带。青蟹产卵时喜欢趁涨潮时爬到浅滩淤泥。但退潮时,浅滩淤泥被八九月的太阳猛烈炙烤,非常炎热。被“蒸桑拿”的膏蟹,实在受不了,体内的红色的蟹膏化为流汁,散布在全身,由此蜕变为黄油蟹。

香港的美食家们10年前发现,黄油蟹以福永、福海的最为上品,他们称“双福”黄油蟹为“百蟹之王”“蟹中黄金”。

黄油蟹的价格也堪称不菲,相当于普通膏蟹的6—10倍。为什么黄油蟹这么贵呢?一名商家告诉笔者,原因有三:一是黄油蟹味道非常鲜美;二是这种黄油蟹十分稀有,每100只母青蟹中只能产二三只;三是十分骄贵,捕捞上来后,它只能存活几天,且爪子不能有任何折损。“双福”黄油蟹全年产量不过10万只,所以想吃黄油蟹,要趁早。

乌头鱼:肉多骨少鲜味如鸡肉

乌头鱼,头黑身白,学名鲻鱼,体形修长,鱼身呈圆,匀称,鳞细薄,有银质感,喜咸淡水生活,种苗是在海中自然孵化,可在淡水咸底鱼塘放养。深圳乌头鱼盛产于主要珠江口合澜海域的咸淡水交汇处,尤以福永、福海的“双福”乌头鱼最为著名。

乌头鱼在海水生长。过去老福永片区所产的乌头鱼是主要创汇水产品,且上了广东名优特产榜。近年来,由于休鱼政策,海中的乌头鱼产量增加。如果驾船在海上行驶,总能看到一些受到惊吓的乌头鱼在船舷周围跳跃,十分生猛。今年休鱼期后,出海归来的渔船上,往往每艘都有好几十斤的乌头鱼收获。大的有四五斤重。

乌头鱼也适合在基围中,与其它水产品混合养殖。福永福海的基围鱼塘,一般每口塘在百亩左右,给了这些乌头鱼足够的活动空间,所以这里的乌头鱼跟海产乌头鱼的生猛程度相差无几。

乌头鱼全身只有一条脊骨,肉多骨少,其鱼肉肥润,鲜味如鸡肉。福永福海的乌头鱼则以柠檬清蒸,味道别具一格。如果用来焗,焗后不会干身,就恰到好处。“明炉鲻鱼”也因此成为酒楼一道名菜。

基围虾:壳薄体肥、肉质鲜嫩的餐桌名菜

基围虾学名叫刀额新对虾,又称麻虾。由于它壳薄体肥、肉质鲜嫩,无论是白酌、生吃,还是炸吃,都胜于中国对虾,是虾中的佼佼者。基围虾也是深圳餐桌上常见的一道菜。

基围虾原产在珠江口宝安一带。这里咸淡水交汇处,富含腐殖成分,水中浮游生物多,是鱼虾生长的好地方。

这种虾原本生活在海水中,为何又被称为基围虾呢?原来,人们发现其喜欢生活在浅海盐分较低的泥沙里,涨潮时会爬到平缓的堤围里,于是想了一个办法,造基围来围往这此海虾,就是在沿岸的沼泽地带挖塘,在四周合围起长方形的路基和堤坝,来养殖虾、蟹。

其养殖的方法大致是:在基围向海的一面,设有水闸,潮涨时拉起闸,虾苗随海水流入基围。放下闸,堵塞了出口,虾苗不能流出大海,困在基围中生长。隔一段时间,渔民便给基围里换一些活水,保证其水质富含供虾苗食用的浮游生物。虾儿长大,渔民趁水退时在闸口置一渔网,虾儿便投进网中。

这种养虾技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传到香港。基围虾最早被香港人叫开。现在香港米埔一带还专门建有基围文化的保护区,供市民了解基围虾养殖过程。基围虾也成为基围文化的代表。(撰文:崔洁 胡百卉 蔡碧亿)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