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全球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近年來我国进入了由人才全球流动向人才回流的竞争新时期。2017年9月11日,全球化智库(CCG)、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发布《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报告显示,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中国国际人才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当前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马太效应”影响明显;广东成为引进外国专家最多的省份,并在国际人才创新方面表现最佳。与此同时,江苏、广东、上海等国际人才集聚区域的国际人才职业结构相对较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致辞中表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国际人才宏观政策和人才竞争力上还有很多不足,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从消失的“人口红利”中寻求“人才红利”,以及如何解决人才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这个关键时刻,发布这部坚持原创和专业化的蓝皮书的价值巨大,不仅填补了蓝皮书系列研究领域的空白,也为实现“十九大”的战略目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同时旨在唤醒全社会对人才竞争问题的关注。他表示,希望这部蓝皮书能够发挥更大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发挥智库和出版者应有的作用。
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蓝皮书报告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CCG主任王辉耀认真分析了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特点。总体来看,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上海成为本次评估国际人才竞争力最高的区域,按百分制来换算,仅以65.17分刚刚跨过及格线。北京、广东和江苏位列2-4位。这一梯队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共性,其中,江苏和广东长期位列中国GDP省份排名前两位。
浙江担任第二梯队的领头羊,但与第一梯队差距较大,若细化到各个分指标来看,两个梯队的差距并非归咎于个别因素。第二梯队还包括辽宁、山东、天津、福建、四川、云南、湖北、河北、安徽、陕西、广西、湖南、江西、黑龙江、重庆和河南,得分跨度为2.31-1.51分。
第三梯队主要为中西部地区国际化发展较慢的省份,依次为新疆、吉林、内蒙古、海南、贵州、山西、西藏、宁夏、青海和甘肃。虽然其中不乏与其他国家接壤的省份,但由于深处内陆,接壤国家的人才以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现阶段并未给接壤区域带来显著国际人才红利。
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情况
北京、上海最吸引留学生,江苏境外来华专家数量超越北京跻身前三
研究发现,各省市“国际人才规模指数”差距相对明显,第一名上海与最后一名山西的分差达0.8分(最大区间为1分)。北京紧随上海位居第二。广东和江苏分列第三、四位,但与上海、北京差距明显,其次为天津、浙江、辽宁、山东、福建等。
国际人才规模指数
当前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这与当前我国高校的分布情况,以及高校在吸引国际留学生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力度等方面有直接关系。天津在该指数以0.42分位居第三。可以看到,除北京和上海以外,其他省域来华留学规模普遍不大,反映出我国当前来华留学工作的推进仍然存在困难。
安徽、辽宁、河北胜出“北上广”,北京国际人才职业结构掉落“一线”
“国际人才结构指数”在不考虑规模的情况下,仅对人才结构进行分析,是对一个区域人才结构特征的真实反映。研究显示,我国各省域引进的国际人才质量层次相近。安徽、辽宁、河北位居前三。而排除了国际人才数量等影响后,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的国际人才结构排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江苏国际人才结构受影响最小。
国际人才结构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