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陶瓷界需要更多《钧窑通史》

2017-09-08 08:32:27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郭爱和

近日,河南大学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所长王洪伟历时10年倾力撰写的《钧窑通史》新鲜出“窑”。这本190万字的“大部头”分为上卷、下卷和图录卷,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钧窑的发展历程。更为重要的是,这部书站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前沿理论方法对钧窑历史进行解读,可谓规模宏大、角度独特、耐人寻味。该书的出版,对整个中原陶瓷史乃至中国陶瓷史的研究,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引领作用。

长期以来,对中原陶瓷艺术发展的总结也好,各类表述也好,大多是由乡土艺人或民间学者撰写而成,缺乏相应理论架构的支撑以及更加宏大的贯通性视野,这也是传统文化产业特别是传统手工业历史研究遭遇的普遍难题。不仅如此,在许多陶瓷艺术门类的历史表述中,通常都会延续中国通史的叙述框架和分段结构,较少触及陶瓷经济产业本有的历史线索或主线。

《钧窑通史》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通过对陶瓷产业从传统向现代阶段转型的重新梳理,不仅可以有效延伸和检验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能为陶瓷文化产业的研究开辟新的天地,更能为陶瓷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性建议。

《钧窑通史》的出版,同样对当代中原陶瓷文化,尤其是对推动陶瓷艺术创作和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陶瓷的重要起源地和传统陶瓷产区。中国-China,china-陶瓷,世界对中国的认识,是从陶瓷开始的,因此,我们更需要做好陶瓷文化的理论研究,进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陶瓷文化的艺术魅力,不断赋予其时代气息,持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在这方面,《钧窑通史》开了一个好头。

如果有更多人像本书作者一样,潜心于中原陶瓷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有更多卓越的专家学者加大对河南作为中国“陶瓷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入研究中原陶瓷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与国内其他陶瓷窑址的相互联系等,深入对河南作为中国“陶瓷源”的研究,加大对中原“中国窑”的研究力度,中国“陶瓷源”的内涵必将更加丰富。???7(《钧窑通史》,作者:王洪伟,出版单位:海燕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4月)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