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九十七岁的一线教师

2017-09-08 04:11:44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身边的“四有”好老师】

夏夜,在厦门市前埔南区的一个老者家里,十几个人正围坐一室,就欧洲高等教育研究这一话题进行交流和探讨。沙龙的主人——我国著名教育家、厦大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潘懋元,坐在离门最远的沙发上,静静地倾听着年轻学生们的观点,不时也发表自己的看法。

只要不出差,32年来的每周六晚,潘懋元的“家庭沙龙”都会在自家客厅上演。来参加沙龙,已成为学生们来厦大教育研究院求学的“固定节目”。沙龙只是潘懋元育人的一个“战场”。潘懋元从15岁开始教书,时至今日,97岁的他依然躬耕在教书、育人、科研的第一线。他常说:“我一生最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

敢为天下先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完整的理论来支撑。那时,刚过而立之年的潘懋元,在厦门大学讲授教育学并负责教务行政工作。他敏锐地认识到,忽视高等教育的特点、硬把普通教育理论搬到高等教育中行不通,必须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学的高等教育理论。

1978年,他在《光明日报》上号召“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在《厦门大学学报》发表文章,提出“高等教育”学科一系列需要研究和改革的问题,首次向人们展示了高等教育科学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发展前景。1978年5月,我国首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正式成立。这时,距潘懋元把“高等教育”搬上讲台已过去了22个春秋。

1986年,66岁的潘懋元应邀去日本参加研讨会。听了与会欧美高校代表关于民办高校情况的报告后,他眼前一亮,脑中闪出一个想法:中国能否发展好民办教育?提出这个问题在当时需要一定勇气。那时对于所有制问题的探讨还比较敏感,在教育这个行业里搞“私有制”,怕是很多人会跳起来反对。为了说服反对者,潘懋元采取了迂回策略。他对西方国家私立高校进行了深入研究,又认真钻研了国家政策和改革倾向,于1987年初发表文章,首先破解了发展民办高校的理论难题,为当时刚萌芽的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以实践检验理论

“高等教育学不是一门纯理论学科,而是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对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潘懋元有着很清晰的认识。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1980年在湖南大学讲课时,潘懋元正式提出教育有两条基本规律,一条是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内部关系规律,并指出两条规律密切关联,相互作用。直至今日,这一理论还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指导。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