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工信部首次发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发展指数研究报告

2017-09-05 13:06:48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一是产业规模稍有提升,2016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2万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对传统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大,经济贡献率不断提升,增加值保持10%的增长速度,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个百分点,对经济拉动作用凸显;

二是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龙头企业不断成长,数量不断增多,主营业务收入在40亿以上的国内企业数量超过200家,走出去开展跨国业务活动的企业近千家;

三是产业发展环境大幅优化,主要得益于电子信息产业吸引投资不断增长、企业税费负担下降以及积极的产业政策,2016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投资额占制造业比例达9.2%,比上年增长1.6%,增速快于2015年14.7个百分点;

四是产业整体研发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企业不断提升研发投入,壮大研发人员队伍,突破底层技术,向产业链上游环节和新兴领域延伸,2016年典型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收入比重达到6%,全行业研发人员数量增加到57.5万人;

五是产业新动能不断涌现,虚拟现实、智能电视、无人机等多形态智能硬件设备高速发展,汽车电子等新兴细分领域快速成长;

六是产业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期,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从2014年的两位数增长,下降至一位数的中速增长区间,出口持续走低,利润率和附加值尚待进一步提升。

  (二)分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 

2016年,分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最高79.16,最低62.31,平均67.34,均值以上省市12个。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连续三年处于前五名之内,且均位于东部地区。四川省提升十一名,跃居第六位,安徽省提升两名,位居十二位。

  

  图2分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均值以上省市排名

分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呈现的特点: 

一是东部地区发展处于全国领先,2016年东部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达到74.7%,研发人员规模占全国比例70.5%,在整个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二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以四川、湖北、重庆等为典型的中西部省市紧抓产业转移承接机遇,发挥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加速产业发展步伐。

三是各地区产业发展特点差异化显现。 

广东省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领先地区,呈现发展综合化的产业发展特点,综合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一位,并连续三年实现发展指数的增长,产业规模、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产业效益三项一级指标值位居全国首位。

  

北京市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研发创新高地,呈现创新驱动的发展特点。综合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四位,其中,研发创新指标值位于全国第一位置,产业发展环境全国第二位。

  

江苏省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发展的重要区域,呈现产业规模化的发展特点,产业园区集聚,产业发展环境良好,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综合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二位,其中,产业机遇把握指标值居全国第一,产业发展环境第三。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