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论“孝道”时,用“子道”二字做了标题,是非常确切的。不仅对于他所论的“孝道”,即使对于自孔子以来的整个儒家之“孝道”,也是相当确切的。因为在家庭关系中,或在父子关系中,这主要是对于“子”的规范,主要是说“子”应当如何如何,说是“父慈子孝”,却缺乏对于“父”的具体规范,基本没有说“父”应当如何。
鲁迅发表于1919年11月《新青年》杂志的那篇著名文章,即《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则完全换了一个视角,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说的不是“子”应当如何,而是“父”应当如何,可以称为“父道”。鲁迅的“父道”,大致有以下三个要点:其一,子女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庸。其二,父母与子女之间只有互爱的关系,并不存在施恩与报恩的关系。其三,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应当确立的是幼者本位。鲁迅将这种“父道”,即“父母对于子女”之道,归结为“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而且随时准备“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鲁迅在留给亲人的遗嘱中,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那遗嘱的前五条,都体现了一句话:“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宋志坚/文据《寻根》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