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有一种美在远方(美在生活)

2017-09-05 04:16:41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会心处不必在远

乐也好、苦也罢,远方却一定是激发诗情的要素。李白、杜甫都是到过远方的诗人。杜甫《登高》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后半生,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归依、四处流浪的生活。在这种艰难的生活中,杜甫以诗抒怀,既表现出流浪漂泊之苦痛,也时时歌吟转瞬即逝的美妙。流浪的生活成全了一代诗人的伟大。与杜甫的流浪不同,李白常常是主动云游四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在李白看来,理想就在远方。“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不管事业是否有成、理想是否实现,与杜甫相似,远方成全了诗人李白。

“志在远方”,除了谋求功利、实现人生理想,还有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寻求精神的寄托与自由。在远方与现实的对比中,现实往往成为人们想要逃避的对象。南北朝时的艺术家宗炳喜好山水,青壮年时游历千山万水,深得山水之趣,认为山水“质有而趣灵”“以形媚道”,其作用是“畅神而已”。他年纪大了以后,老病俱至,不能亲自去游历。为满足对远方的向往,宗炳便把游历过的山水都画在墙上,坐卧向之,实现其“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目的。不仅如此,宗炳还对着墙上的图画弹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可以想象,宗炳所创造的这样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情境。宗炳也成为“志在远方”的典范人物。

其实,现实并非如此糟糕,重要的是如何面对。陶渊明也是“志在远方”的诗人,但他却没有游历四方,而是甘心家乡的农耕生活。其《饮酒》诗第五首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中“心远地自偏”是关键词。偏远的地方不一定在遥远的地方,只要“心远”,每个地方都可以是偏远的地方。陶渊明的“远方”,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个精神空间。“道不远人”。既然“道”在身边,又何必去远方寻找呢?“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原来,苦苦寻找的东西竟不在远方,就在身边。如此,熟悉的地方亦有风景。

(作者为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