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位年轻女教师的辞职理由,曾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共鸣。这里的世界,肯定不是身边的世界,而是远方的世界。世界因为大,于是远;因为远,于是大。这世界,是“大千世界”,总那么令人向往,于是就有了来自远方的呼唤。这个既远且大的世界的确值得去看看。
来自远方的呼唤
略举几例。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西底德都曾漫游远方,这为他们的历史巨著积累了素材。马可波罗游历遥远的东方,写下了影响西方文化和历史的游记。达尔文乘着贝格尔号军舰进行环球考察,为后来的进化论奠定基础。在中国历代,大凡有所作为的才俊,往往也是要到远方游历,例如孔子周游列国,司马迁游历各地,徐霞客走遍山山水水……远游成为他们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部分。古人甚至把远行与读书相提并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即使没有目的,这个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世界也值得世人惊奇与敬畏。单凭一个“远”字,就令人遐想无穷。中国山水画的一大旨趣,就是追求“远”,由笔墨所呈现的山水世界,要表现出“远”的意境。宋代画家郭熙甚至提出山水画的“三远”手法:“高远、平远、深远”。不同的“远”各有不同的趣味。
这远方的呼唤,也来自人的内心,是内心的向往。有句流行语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里的“远方”,与“诗”相并列、与“眼前的苟且”相对立。远方既具体又抽象,既现实又遥远。从某种意义上讲,远方是人们凭着经验、凭着愿望、凭着想象而构建的一个“意象”。诗人汪国真在《旅行》一诗中写到:“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即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也无需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他又在另一首诗《热爱生命》中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这些诗句里,远方成了引领人们勇敢前行的目标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