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龙
9月1日是北京协和医院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的第一天,医院东院门诊所有窗口不再接受现场挂号,患者看病只能用协和APP、电话114、银行网点、院内自助机进行挂号。记者在协和医院探访发现,对于自助机和协和APP挂号方式,年轻患者接受很快,但却难坏了不少老年患者。
预约挂号益处多多。但另一方面,一些特殊人群对这些挂号“神器”使用起来还有诸多障碍。如,老年人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高,对网络、智能手机使用并不熟练,即便医院有导医现场帮助操作,也会着急上火。以协和医院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第一天为例,询问“就诊卡怎么建”“不会用这挂号机怎么办”的大有人在。医院特别在门诊安排了102位导医,他们一刻也不得闲,有的老人为了挂一个号前后折腾了40多分钟。
由此看来,医院取消窗口挂号不宜“一刀切”。
一则应该至少保留一个窗口以满足特殊患者的需要,即便全部取消,也应该给患者一个过渡期,让患者有一个适应过程。
其二,让老年人熟悉网络和智能设备的使用,也是一道社会考题。在信息时代,不让老人落单,他们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不至于在智能设备面前手足无措。尤其在老龄化社会到来后,每个人都会成为老年人,都可能在科技面前变得“笨笨的”“弱弱的”,而这“笨笨”与“弱弱”恰是需要社会各方尽心呵护的对象。
毋庸置疑,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就诊模式将成为常态。但这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一些具体情况必须具体对待。取消窗口挂号目的可能为整治医托,但只要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托”就不会绝迹,老百姓的“挂号难”“看病贵”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凡事还是要多从患者角度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