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庞铁坚: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战略研究

2017-09-03 10:00:56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至2020年,国际旅游胜地基本建成,成为世界一流的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城市文化特色突出,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生态环境达到国际优良水准。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综合服务功能完备,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会展、文化品牌。交通条件全面优化,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形成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协调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出台背景及战略定位

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接着,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要求“桂林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国际旅游胜地”。根据国务院指示精神,国家发改委于2012年11月1日批复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由此,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开局。

《规划纲要》提出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其战略定位是: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落实其战略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至2020年,国际旅游胜地基本建成,成为世界一流的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城市文化特色突出,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生态环境达到国际优良水准。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综合服务功能完备,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会展、文化品牌。交通条件全面优化,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形成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协调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要实现全面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这个发展目标,自然要考虑如何提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核心竞争力问题。

二、核心竞争力概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提出。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独有技能或技术,其识别标准有四项: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和难以模仿性。可以这样理解:这种“独有”的技能或者技术,必须符合上述识别标准的一项以上。

上述两位学者研究的是微观层面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企业在竞争大潮中的核心能力。事实上,中观层面的区域发展、宏观层面的国家发展,同样要考虑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笔者认为,中观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其识别标准也可以大致归纳为上述几项。

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主要是从中观层面来探讨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问题。中观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以宏观层面的核心竞争力为前提。宏观层面的核心竞争力,还要包括一个国家的市场开放度、这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等因素,在此不赘。

三、桂林城市特质及竞争力优势

关于桂林的城市特质,也就是桂林与其他城市相比,在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和难以模仿性方面的独有性,主要体现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桂林的自然风光,自古驰名,东汉张衡说“我所思兮在桂林”,唐朝韩愈称赞桂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宋朝王正功惊叹“桂林山水甲天下”,均获得历史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认为桂林的岩溶地貌具有世界独一无二的观赏品质和科研价值,并将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设在桂林。胡锦涛称:“桂林是我们国家一张漂亮的名片”。除了岩溶地貌外,资源的八角寨丹霞地貌亦具极高的观赏价值。

桂林的历史文化,长期以来被其秀美的山水风光所掩盖。其实,桂林的历史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同样具有极高的地位。建于秦代的灵渠,是世界最古老的运河,其工程价值和文化价值不可估量。桂林的摩崖石刻,在历史价值上与西安碑刻齐名,凡举刻像、经文、诗作、民约、医方、地图、绘画、信札、告示、题名,均有留存,其多样性更是独具风采,是这座城市历史的忠实记录。位于市中心的明靖江王城,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明王城。抗战期间,全国文人汇集于此,文化生活繁荣一时,这里更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城。因此,桂林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桂林森林覆盖率高、降雨丰沛、气候湿润、空气清新,是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桂林科技文化发展水平较为突出。2011年,拥有普通高校9所,专任教师6227人,在校生14.5万人;拥有科研、设计机构14个,全年组织科技立项585项,其中国家级186项;专业文艺团体17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3个,藏书387万册。这些指标,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是相当突出的。

桂林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

提高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围绕着这座城市的上述特质来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战略谋划。城市发展定位,必须以此为依据,才能有效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回避劣势,从而全面提升未来的竞争能力。在这种基础上建立的竞争力,才是不可能被复制的。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竞争力,说到底就是文化的竞争力,或者说是竞争力的文化体现。国务院提出要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正是基于这样的城市特质考虑。我们在编制《规划纲要》的过程中,也正是按照对这座城市特质的理解来进行谋篇布局的。未来几年,是实施《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能否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定位,顺利完成《规划纲要》制定的各项任务,实现《规划纲要》拟定的发展目标,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我们是否通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基本形成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四、桂林竞争力劣势

在把握桂林核心竞争力优势条件的同时,也要清醒地了解桂林竞争力的劣势所在,才能在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中回避劣势,发挥优势。

桂林的竞争力劣势主要表现在:

(一)城镇化水平低

2011年末,全市总人口约522万,城镇化率为23.6%,远低于全国51.3%和全区37.4%的水平,在聚合产业要素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从保持城市的传统文化形态和环境品质来说,城市规模不大、城市化水平不高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后发优势。

(二)经济总量不大

桂林201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336亿元,人均2.56万元,远低于全国人均3.5万元的水平,这些年来,临桂(国务院已于2013年元月批复临桂县撤县设区,并入桂林市区)、灵川、永福、荔浦、兴安等县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在全市经济发展盘子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提升,桂林市区的经济引领能力相对更显薄弱。由于经济盘子小,加之自然资源和环境需要严格保护,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社会和境外投资、发展会展旅游等方面力量不足。

(三)地缘条件不够理想

桂林距周边省会城市均在400公里以上,200公里以内的城市只有柳州、贺州和永州,2小时经济圈内的城市化水平亦很低,接受经济辐射的条件不突出。基于此,桂林的旅游产品必须立足于旅游目的地标准来策划和建设;必须考虑能够培育较强的旅游影响力、打造一批有突出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必须解决旅游业态的完整性和新颖性问题;必须以大交通的配套建设为前提。

(四)环境承载力不强

桂林市漓江流域主要为岩溶地质,地下水网丰富,地表变化较大,常有地陷发生,又位于江河上游,环境承载力较弱,加之旅游业发展要求,环境保护指标十分严格,这既是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也是发展传统工业的劣势。

此外,桂林产业链较短,产业关联度和企业竞争力较弱,知名品牌不多,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仍较落后,也是影响桂林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客观上不与旅游业发展形成在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方面的强烈竞争,亦可理解为相对优势。

五、城市发展战略

在全面分析桂林发展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规划纲要》提出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的战略定位:

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

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这四个战略定位中,建设“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这一战略居于核心地位,后三项都是为了实现这一核心定位的重要支持条件。四个战略定位的落实过程,就是桂林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

桂林如何实现上述战略定位?

基于前面所做的桂林优势和劣势条件分析,在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发展战略中,必须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规划纲要》提出的规划期目标包括:“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生态环境达到国际优良水准。”这个目标,其实是整个目标体系的核心目标。

桂林要在七年内从一个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全区的态势发展到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要全面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首先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下足力气。桂林市近年来已经开始实施向西发展的规划,旨在保护漓江,再造一个新桂林的空间布局。在主城区重点向西发展的前提下,亦提出了科学布局、发展一批特色风情小镇的规划。规划建设特色小镇,一方面是为了有效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产业聚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旅游业发展的承载力,并发挥旅游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带动作用以及富民效应。

围绕提高城镇化率这一中心任务,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项因素:

(一)经济发展方面

桂林城镇化水平低,有相对充裕的劳动力资源需要寻找就业出路。同时,随着劳动力价值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可能创造更多的人均GDP。因此,桂林必须稳妥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缩小资源消耗型产业,坚决停止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二)城市风貌方面

桂林城市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其山水特色和民族风情特色。在主城区,建筑体量和风貌要充分尊重山水自然,真正做到显山露水、自然和谐。在特色小镇,要体现出地方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在尊重环境因素的前提下,甚至可以在特定区域探索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乃至前卫性,但切忌一味追求“高大上”等与城市精神不一致的建筑风貌。

(三)调整经济结构方面

要下大力气调整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全力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中,要突出和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简称“桂林论坛”)已经永久落户桂林,要做好规划,将这一平台打造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品牌,并由此带动桂林国际会展业的发展。

在《印象·刘三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的引领下,壮大文化产业。第二产业内部,注重支持知识技术型产业的发展,加大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限制资源消耗型产业,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提升优秀传统工业的工艺水平。第一产业要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提升市场化水平,并注重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技术化、集约化水平。

(四)文化发展方面

要充分发挥桂林历史文化优势,凸显城市特色,加强文化的对外交流,尤其要悉心研究打造一系列既有桂林特色又具国际影响的文化活动,如国际书法节、国际山地自行车赛、国际攀岩比赛等,以提升桂林的文化影响力。此外,也要悉心打造美术双年展、少年音乐比赛等一批特色文化活动,推动学术交流、教育进修、养生度假等活动的开展。在近期,应加强与日本熊本、美国奥兰多、新西兰黑斯廷斯、波兰托伦等国际友好城市的文化互动交流,借助这些国际平台提升桂林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在注重文化发展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文化保护,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亦应注意文化吸纳。桂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来就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要保持桂林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必须处理好保护和吸纳的辩证关系。

(五)公共服务方面

为社会提供完善到位的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旅游城市要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方面率先提升,与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接轨。桂林要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必须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有亮眼的表现。

桂林应参照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如意大利威尼斯、美国夏威夷及奥兰多、西班牙巴塞罗那、瑞士洛桑等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经验,确定自己城市发展的相应指标体系,包括城市文明程度指标体系、城市环境指标体系、城市管理指标体系等。以城市文明程度指标体系为例,起码应包括垃圾分类处理、污水处理率、城市汽车废气排放控制、社区美化与自治、市场整洁度、户外广告的有序管理、公共交通的线路分布及起始时间、社会弱势群体(如老弱病残)的便利程度等。

目前,桂林在规划轻轨,现在就要着手考虑轻轨与公共汽车的一卡通及换乘问题,要着手解决游客从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以及游客集散中心换乘的问题,尤其要考虑解决城市公共交通与通往各景点景区的多种所有制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问题。甚至,要考虑公共动力交通与自行车等无动力交通的对接问题。公共交通换乘及结算的便利,有助于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精致的服务。

桂林正在进行智慧旅游建设。在这一系统工程建设中,要借助网络、标识牌、手机APP等手段,为游客提供全面完备的景点景区、酒店旅馆、餐馆茶社、历史遗存信息和交通信息,在此基础上建成为游客提供预订、购票、咨询、投诉等一系列包括公共服务在内的旅游服务体系。

六、旅游发展战略

桂林最早的旅游源于观光,这是因为观光总是旅游的最初形态,桂林拥有世界一流的观光资源,旅游影响提升迅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桂林的旅游类型已经从单一的观光发展为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等多类型的综合发展模式。与旅游发展的要求相比,桂林旅游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业态上仍然以观光一枝独大,其他业态发展较为缓慢;观光业态基本保持着较原始的初期模式,附加服务不多,整体品质不高,方式不够丰富,同质竞争恶化。以漓江旅游为例,依然以40年前的乘船观光为主要手段,游船设施除增加了空调外,其他变化不大,游览模式几无变化,排队候客的计划经营模式、严格一律的起航时间、耗时较长的航程游览、粗糙难咽的船餐、干巴无趣的讲解,事实上使漓江旅游一步一步地远离繁荣丰茂的旅游市场,更别说满足今天旅游市场的多样性追求。自发形成的漓江竹排漂流市场,虽在游览方式上具有亲水性等特点而受游客欢迎,但在安全保障、服务设施、讲解规范、航程约束等方面均无严格规则,仍属低端市场。漓江两岸的徒步游一直未能进入品质经营层面,更没有相应的服务设施提供给游客,空中旅游尚未开发,登山旅游亦只有个别的农民自发建设景点,缺乏必要的设施和享受。

提升桂林旅游核心竞争力,需要从发展战略方面思考几个重要问题:

(一)旅游发展政策

迄今为止,除早年的入境游得益于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国家确定有限的开放城市,对桂林等城市投资饭店、剧院、码头、机场等相关设施),桂林旅游主要是自然成长起来的,但资本进入这一领域的引导性不足,市场对桂林旅游的认识层面主要还停留在观光上。

制定旅游发展政策,要考虑政策的关联性,从谋篇布局方面来系统考虑桂林旅游发展,如入境免签政策要有航权开放政策配合,航权开放政策要有航线支持,航线开发要有产品对应,国际会展要有展品入境简化手续等。

对阳朔的农民宅基地政策和农业旅游用地政策要做好研究。在我国农村,农民的宅基地作为农民的生活资料,其供应量以满足农民基本生活为限,但在阳朔这样的著名旅游目的地,随着农家休闲旅游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农房已经成为农民们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在这种情形下,继续沿用原来的有限供应宅基地方式进行管理,显然与现实发展要求脱节,没有哪个市场经济国家对生产资料采取行政手段限制供应的。事实上,这种管理模式也导致了阳朔风景区内的农房普遍存在过高过密现象,使景观遭到破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国土资源部把桂林列为了全国首个旅游产业用地试点城市,桂林要积极把握政策机遇,认真研究和探索阳朔农业旅游用地的新路子。

(二)城市形象宣传

桂林已经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旅游城市之一,在旅游宣传上不宜再通过借助一个镜头、一句歌词的影响力,而应有引领市场的能力和营销原创能力,在旅游界真正体现明星范。2013年,漓江当选CNN评选的15条最美河流之一,其实它的排名还可以更靠前。由于我们长年对漓江的宣传不全面,仅局限在风景美丽方面,所以在这次评选中,漓江的文化底蕴只得2分,冒险度只得1分,其实猫儿山和冠岩的冒险度是很高的,灵渠的水利文化底蕴和漓江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影响岂止2分可以尽述?

要借漓江“申遗”和灵渠“申遗”之力,强化城市形象宣传力度,优化形象营销手段,进一步扩大桂林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桂林的摩崖石刻同样是具有稀缺性、独特性的文化遗存,也可以考虑其“申遗”。

在营销分工方面,旅游管理部门主要做城市营销,具体的产品营销交给企业自己去做。

桂林的城市形象是什么?要深入研究。过去,我们只是狭隘地认为桂林的形象是山水,其实山水只是资源,没有文化的山水是没有价值的资源,没有服务的山水是没有产品的资源。如果我们自己对这座城市的认识仍然只停留于资源层面,说明我们的思考尚浅。资源不是旅游项目本身,旅游项目的发展一方面要借助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要跳出资源的束缚。要做好研究并适应旅游市场的变化,树立让游客永远向往的城市形象。比如,除了山水文化等传统特质,桂林更应注意展现包容的情怀、青春的气氛、休闲的环境。

(三)策划与规划的关系

策划与规划的关系,如电影的剧本和导演的关系。虽说导演在电影创作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没有好剧本,导演也难以应付无米之炊。许多旅游产品因为在规划前期缺乏创意,轻视策划,导致产品问世后缺乏竞争力。桂林作为国际旅游胜地,一般性旅游产品的供应已经十分充足,不宜再上马投资普通旅游产品。

对于旅游新项目,要在策划方面下足够的功夫,为规划提供文化支持,提供内涵支撑。

要有效提升旅游规划的指导任用,政府要在城市公共服务的规划建设上真正发挥作用,如城乡规划、环境卫生、噪声整治、交通管理等方面,要注重旅游需求与市民需求的结合,要具备世界眼光,要在发展思路和细节安排上体现人文关怀。

产品规划与建设要与城市规划目标、发展方向结合起来考虑。

规划的重要职能是引导和约束。要认真研究桂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找解决对策,并将之上升到规划层面,通过规划实施逐步加以落实。

(四)漓江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改革

解决桂林旅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漓江的管理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虽然拥有世界一流的旅游资源,但漓江旅游的服务品质、旅游类型、市场秩序、经济效益均不能令人满意,与国内相应级别的旅游景区相比较,漓江要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方面下大力气,才能解决问题。提升桂林旅游质,应从漓江破题。

行政管理方面,漓江虽然是国家AAAAA级景区,但它又是一条开放性的自然河流,具备适航条件,也是沿岸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依照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海事部门负责游船的运输安全,园林部门负责两岸绿化美化,农业部门负责两岸农业生产,渔政部门负责水面及流域的渔业生产,环保部门负责环境保护,市容部门负责卫生保洁,旅游部门通过景区服务标准对旅游服务进行业务指导,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生产,漓江管理局负责治安、建设和保护,沿岸基层政府管理社会民生,众多部门共同管理漓江,却在诸多环节或者出现管理空档,或者产生管理重叠,职责边界不清,管理效率低下。以市场监管为例,近年来不但投诉较为集中,也发生了数次安全事故。要从根本上解决漓江旅游市场秩序问题,必须从旅游资源管理一体化入手。目前,桂林市已经在着手考虑设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并以此为平台,将上述相关部门的管辖区让渡到管委会手中,实行统一管理协调。新机构设立后,漓江旅游多头管理的突出问题有望得到较好解决。

经营机制方面,目前的漓江景区仍然实行1988年确立的“四统一”管理体制,即“统一调度、统一票价、统一售票、统一结算”。当年推行“四统一”,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为了有效扼制恶性降价竞争而采取的行政措施,当时也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漓江游船企业效益普遍上升,地方政府也从中获得较大收益。以2007年为例,漓江主要航线(磨盘山、竹江码头一阳朔码头)承载游客达230万人次,地方政府直接获利2.3亿元(不含税收部分),各游船企业也赚得盘满钵满。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市场发生了极大变化,旅游者的需求多样性日显突出。在市场格局发生巨变的情况下,漓江经营仍然坚守“四统一”,已经明显不合时宜,具体表现有:游船企业积极性无法调动,游船服务严重落后于市场需求,服务质量屡遭投诉。至2013年,漓江主要航线承载游客约为130万次,较2007年下降了约40%,政府收入大幅下降,游船企业面临收入减少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更是亏损重重,苦不堪言。由于效益不佳,人才大量流失,服务质量呈现明显滑坡。2011年,国家旅游局对漓江景区下达了整改通知书。虽然地方政府通过加大基础投入、严格质量监督等手段,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整改要求,但漓江旅游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得到切实解决。

解决漓江经营机制问题,可以考虑从如下方面入手:

有偿转让漓江经营特许权,将目前的20多家漓江游船企业整合成两家,分别以磨盘山码头和竹江码头为基地(以后可以再考虑设置两家,分别以龙船坪码头和平乐码头为基地,主要经营漓江上游航线和下游航线),实行自主经营。在此基础上,彻底改革漓江旅游票价,即落实自治区物价局批复的“两票制”——景区门票为资源性收入,归地方政府所有,其所得主要用于漓江景区的管理维护、两岸原民住的民生补助;船票收入归游船企业,并且逐步放开船票定价权,实行差别定价,鼓励游船企业丰富游船类型、错开起航时间、推行特色旅游项目。取消现有的赠送旅游纪念品和午餐的环节,支持游船中途停航游览。在高档游船上采用具有GPS定位技术的耳麦讲解。

对有强烈市场需求的漓江竹排经营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坚决推行公司化管理,对竹排的起航时间、适航河段、操作规范、竹排材料、规格编号、安全保障、服务讲解、乘坐价格、表演服务等均实行严格的制度化管理。

在适合徒步的沿岸建设必要的服务设施,提供徒步服务。

不论乘坐机动游船、非机动游船、竹排,还是徒步,均应购买漓江景区门票。漓江景区门票实行指纹识别,三日有效,以鼓励游客增加逗留时同。

(五)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桂林市正在考虑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把旅游局改为旅游发展委员会,不是简单的机构换牌。旅游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综合性,牵涉到方方面面,旅游发展委员会要抓住旅游产业这个特性,以《旅游法》为依据,强化其综合协调职能,以旅游规划为主要手段,协调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在旅游投诉受理上,桂林市要尽快明确旅游发展委员会作为旅游投诉受理平台的职能,负责接受投诉、转办案件、联合执法等事宜,提高案件受理的效率。在旅游品质管理方面,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把控底线,即对各类违反《旅游法》的行为,要严厉查处;旅游品质的提升,如推进标准化、打造旅游服务品牌等,应交给市场去做。

七、结语

一个地方的发展战略制定出来以后,关键在于实施。中长期发展战略在其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面临经济社会形势可能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面临战略实施的领导者可能产生的变更。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战略实施的力度、方向,进而影响到战略目标的实现效果。尤其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影响到一些政策工具的运用。战略实施的领导者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选择、争取和运川好政策工具,才能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桂林发展面临着重大战略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重大战略机遇,积极落实《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各项建设任务,争取政策,尤其要注意将《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一些政策思路进行分析、消化,使之成为建设桂林山水旅游胜地的保障措施,加快发展,如期完成《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作者:庞铁坚 文章选自《桂林国际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研究》2014)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