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幸福就在灯火阑珊处

2017-09-03 09:10:55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扶贫,不能单纯给予贫困群众资金和物质上的帮助,而要引领他们发展主导产业,才能帮助他们走上脱贫致富路。”日前,记者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永安村采访时,听到被村民们称为“鸡司令”的南方电网驻永安村书记和正光如是说。

扶贫要引导发展产业

两年前,和正光到永安村当驻村书记。在主动遍访了810多户村民的基础上,立足于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他鼓励贫困群众发展养殖业,除免费发放鸡苗、猪仔和母猪苗外,还提供养殖技术、疾病防疫指导。村民和艳光说:“他往我家鸡舍跑了不下30次。”和正光插话道:“在永安村4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家鸡舍在哪里,养殖了多少只鸡,我都一清二楚。”

去年,和艳光家依靠养鸡收入4万元。“大儿子的学费不用愁了,小儿子的看病钱也有着落了。”他眉开眼笑地说:“我们不能总是等着靠党和政府给钱,而要抓住驻村工作队帮扶的大好机会,搞好脱贫致富产业。”后山村民小组贫困户余文全说:“我家一无劳力、二怕卖不出去,所以不敢搞养殖。但小和多次苦口婆心地动员我家养猪,我就试养了两头土猪,年底他帮我卖掉就有钱了。”

自脱贫攻坚“集结号”吹响以来,南方电网紧盯“减贫摘帽、同步小康”目标,采用“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与县政府联合成立了维西县特色农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南方电网每年投入600万元资金,共计5年投入3000万元,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小而散的销售难题。其中,今年4月成立的合作社,让村民有机会通过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入股方式,主动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现在,永安村的144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南方电网公司帮助他们购买的2万多只鸡苗长势良好,已全部由扶贫公司以保底价收购,农户养1只鸡有20元左右的纯收入,村民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为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和增强村集体经济,南方电网还采取“给一笔资金、搭一个平台、闯一片市场、创一个品牌、带一方群众”的“五个一”扶贫模式,让已脱贫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持续增加收入。

电力托起致富梦

“若要山区富,电力先开路。”德钦县羊拉乡75岁的老党员阿鲁深有感触地说:“通电和通路是羊拉乡人民最感恩共产党的两件事。”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用电量大幅攀升,变压器重载过载、低电压,负荷无法接入等问题凸显了出来。加之羊拉乡部分山区特别是偏远农村配电供电线路长、线路线径细,供电“瓶颈”问题日益突出。

为让羊拉乡群众尽快用上脱贫致富电,2009年,南方电网响应国家“村村通”号召,对该乡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2012年,南方电网投资800多万元,组织60多人的施工队经过7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把电送进了仅有37户人家的羊拉乡雨崩村。

雨崩村村民斯南定主说:“5年前因不通电,游客晚上想洗个热水澡都是一种奢望。通电后,不仅为我们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通往村里的155棵电杆,还成了游客们的‘方向标’和‘指南针’。”谈及收入,斯南定主说:“2000年,我们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500元,而现在,大家靠给游客牵骡子,每年也能挣到两万元左右。”

“通电后的5年,是我们村发展最快的5年。”世代居住在雨崩村的丁巴吉层,原来不会讲汉话,开起客栈,接触到四面八方的游客后,不仅学会了讲汉话,而且也学会用手机。

原来在外面读书、当导游的部分年轻人,通电后回村开起了客栈,不仅为国内的游客服务,还挣上了“老外”的钱。

有了强大的电能支撑,藏区群众不再伐木作薪,不仅生态得到了保护,而且生活环境变美了,经济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如今的迪庆藏区,正朝着“生态美、百姓富”的路子大步前行。

本报记者 尤祥能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