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积极探索开门立法新途径

2017-09-02 09:11:06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本报记者 许丹婷

多年来,南宁市人大常委会一直坚持开门立法理念,努力拓宽公众参与立法渠道,推动立法质量稳步提高。但是,受机构编制所限,开门立法任务重与立法机关力量不足的“事多人少”矛盾十分突出;公开征集立法意见时“立法机关付出多、社会各界回应少”的现象经常发生;“立法机关单打独斗多、县乡人大和各级人大代表参与少”的局面难以改变。

如何找到合适的路径,破解开门立法中的“三多三少”难题?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在建设“人大代表之家”的同时,同步建设基层立法联系点,把“家”“点”建设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南宁之路。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同步建设”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数量从30个达到了691个。

该市人大常委会协调市财政先后投入1200多万元,对每个“人大代表之家”进行规范化建设,协调每年安排基层立法联系点日常活动经费、具体项目参与经费,并列入三年规划。在“同步建设”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着重抓组织抓机制、抓整合抓投入、抓培训抓指导、抓参与抓落实,“同步建设”快速启动、扎实推进。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南宁市人大常委会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在扩大公民参与,推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中初显身手、初见成效。比如,通过县乡人大、各级人大代表和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直接支持,强化了人大在开门立法中的主导地位,可以随时随地就某一立法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地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改变了以往单纯依赖于立法机关、媒体参与的被动局面。

该市1.1万名各级人大代表通过遍布各村(社区)的基层立法联系点,直接参与到人大立法工作之中,有效发挥了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的主体作用。去年以来,各级人大代表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参与了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项目的征集工作,提出立法建议项目20多个;共有超过150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约1800名代表参与了7件本市地方性法规草案的征求意见工作,提出修改意见400多条。

由于“人大代表之家”都建立在最基层的村、社区,改变了以往立法征求意见主要依托媒体和网络的隔空互动方式,人民群众与立法机关、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直接“面对面”,有效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自基层立法联系点建立以来,立法机关共到基层立法联系点召开立法征求意见座谈会15场,直接参加活动的群众代表达200多人次,提出各类意见建议800多条。各基层立法联系点受立法机关委托或者自主开展的立法征求意见活动达200多场次,征集意见2000多条。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