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唐朝神探”带教学生锱铢必较修史

2017-09-01 08:21:03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学术研究像画“燕子冬飞的轨迹”

在复旦校园,深夜仰望光华楼,几乎总能看到27层的一点灯光,那是陈尚君的研究室。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同学说:陈师尚且如此,吾辈仍需努力!

“那是大量日常而琐碎的事。”当被问及修订工作,陈尚君常这样回答,“现在发表一篇论文,很快就能在评估等领域‘见效’,而像我们在做的长期积累的集体项目,成果认定和有效性来讲,并不是那么乐观。”什么是“日常而琐碎”的事?许多陷落于“一笔半笔”之差的时光,已属寻常。如,唐代洛阳,曾有一段时间被称为“洛州”,当时还有个相差几百里的地方叫“洺州”,传世史书里,两个地方只差半个笔画——出不出头。这其中的认证核查,需要的不仅是对当时可查所有文本、版本的追究,更涉及制度设置的年代勘察。细枝末节,锱铢必较。他觉得,一般的学术研究是个人的意见,而自己和大家一起做的这件事,希望成为定论,或更接近真相。

“你有没有听过一首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在采访的最后,陈老师娓娓道来:难道不好奇春天之前,燕子去哪里了?不久前,卫星定位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跟踪显示,北京的雨燕,在冬天飞到了遥远的南非过冬。这在传统技术视野下,几乎难以想象。

“我很庆幸,现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也有机会画出‘燕子冬飞的轨迹’。”他说,相比前辈史学家,如今生活在一个更加昌明的时代——海内外善本的广泛调查与发现,工具书、索引的大量编纂……各领域的新发现层出不穷。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技术发展而实现的古籍数码化,使专业资料检索的便捷准确程度大大提高。以现代的方法和理念,用现场还原的方法,来寻找历史文本的每一处痕迹,是陈教授现在想做的。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