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唐朝神探”带教学生锱铢必较修史

2017-09-01 08:21:03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陈尚君近照。 (资料)

■本报记者 彭德倩

“中文系里,我历史最好。”“全唐诗的整理,目前只有我有能力做。”……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说话挺牛,也确实能这么牛。在国家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过程中,他的团队负责了《旧唐书》《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三部书修订整理。最新消息显示,后两者已完成出版,而《旧唐书》项目,正在紧张进行中。

这么牛的陈老师,却有个最“怕”的事儿:给学生出的书写序。“写序有两点,一是要深度理解他们的研究,二是不能提研究过程中被我‘骂’过多次的‘伤心往事’……”眼前的陈老师皱眉苦恼的样子,却也隐隐流露着自豪。

修史是对前辈的致敬,更是为传承

复旦校园里,即使不是他的学生,都知道他有“唐朝神探”之名。然而,佳话背后的考证探查,百转千回。

王国维关于学问有三种境界之说,陈尚君特别认同,在他看来,第一是超越俗谛,第二是发奋努力,第三是豁然开朗。这必须经历一个漫长过程,才能在学术上真正成熟,“现在的年轻人所受教育的完整程度、掌握中文和外语的条件、了解世界知识的渠道,以及知识积累起来的完整程度,都远远超过我们那个时代,关键是能不能有那么一种决心和态度。”

他的学生唐雯,至今记得当初师从陈尚君攻读博士,在老师的建议下以晏殊《类要》为对象进行系统性研究。上百万字的书,逐字输入计算机;所有引文逐条检索,证其有无;对文本中可能的误传,查核各种传世文本加以复核。后来,在陈老师给她的研究书稿的序中,她看到这样的文字:“我始终认为,一个优秀而有潜质的学生,适当给以超过实际能力的责任,常常可以焕发出超过预期的能力……对一位初涉文史的女生来说,如果整理一本有前人研究基础的规范文献,或许还能胜任,而对于《类要》这样一本内容丛杂、文本错愕得不太规范的大书来说,对她似乎有些过于沉重。虽然不可避免地走过许多弯路,所幸她始终没有放弃。”

带着这样的学术传承,几年后的今天,唐雯已经和仇鹿鸣、夏婧等几位年轻人一起跟随陈尚君,埋首于《旧唐书》修订的巨大工程中。其中,仇鹿鸣是很年轻的一位。身边朋友也曾问他这样的问题:修订史书的价值究竟在哪里?他马上会收住笑容,认真回答:“以前的史家说‘国可亡,史不可灭’,还有人曾用生命来守护它,那时固然有为王朝捍卫正当性的考量,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民族共同的记忆,不能想象,如果全部抹煞或者歪曲,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现在我们做的或许只是点滴的校对、修改,但也是对前辈的致敬,更为了今后的传承。”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