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林奕华用“逃避责任”重解《彼得·潘》

2017-08-28 08:20:5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林奕华表示,《彼得·潘》的时代,人们通过飞来向往自由,而现在的人则躲进网络寻找自由,逃避责任。 剧组供图

“詹姆斯·巴里创作《彼得·潘》的时代是一个‘飞’的时代,而我们现在是一个网络文化时代,这两者很像,可以看作平行的。”9月15日至17日,林奕华导演的舞台剧《小飞侠彼得·潘之机场无真爱》将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这是一个关于时间、成长、真爱的故事。林奕华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逃避长大,习惯于安乐,沉浸在网络或者电视剧童话里。

解读作品

源自对“时间”的理解

曾导演过《水浒传》《贾宝玉》等舞台剧的林奕华,善于以现代视角重新解构名著,发现原著精神与现代人生活之间的桥梁。这次林奕华对准了诞生于1904年的《彼得·潘》,詹姆斯·巴里创作的“小飞侠”常以童话剧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这个不想长大的小男孩还衍生出了“彼得·潘症候群”这一名词。

在林奕华的故事中,彼得、温蒂、海盗虎克船长、达林太太,以及小精灵等,被抽象成了男孩、女孩,想要拍大片的导演、偶像歌手等。“一人分饰多角”、“多人同饰一角”等林奕华常用的手法,依然会出现在这部作品中。“我觉得詹姆斯·巴里创作《彼得·潘》的时候,他已经超越一般的儿童剧了。这个故事表面看起来是在讲一个小孩的世界,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形而上的问题,就是什么叫做时间。”林奕华透露,最初他想要表达的是人在时间里迷路了。

在林奕华看来,彼得·潘拒绝时间、逃避长大的做法跟我们现在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很像,“他不想长大,其实也是在逃避不熟悉的未来,对未来也有很多恐惧。现在的人同样有个非常大的矛盾,就是左手说我要未来,右手却说我不要未来,就是不要为创造这个未来而付出或者牺牲。”在20世纪初,詹姆斯·巴里创作《彼得·潘》的时代,人类发明了飞机,而现在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林奕华觉得“飞的时代”和“网络时代”有很多相像的地方:那时的人通过飞来向往自由,而现在的人则躲进网络寻找自由,逃避责任。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