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党徽在边境闪耀

2017-08-25 08:37:3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勐丹村委会党建文化墙

本报记者 王云瑞/文 刘祥元/图

面对发展基础差、贫困程度深等现状,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提升基层一线战斗力,吹响了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通过抓基层、打基础、育典型、创特色,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断加强,实现了基层党建与发展致富双丰收,为建设美丽德宏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党员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先锋模范

一名党员“一粒种子”

位于中缅边境的盈江县铜壁关乡三合村小寨村民小组,处处生机勃勃。

三合村小寨村民小组金再龙是一名农村普通党员,更是远近闻名的养猪能手。他家新建的猪舍里30余头肥猪即将出栏。

“过去,我家种植水稻和玉米,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后来打算养猪,但苦于没有成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金再龙一筹莫展时,乡里到村寨宣传“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政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按程序进行申请,没想到几天后就拿到了10万元贷款,不仅不用抵押物,还有政府贴息。

更令他意外的是,乡党委专门为像他一样的创业者举办了农村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聘请畜牧技术人员、养殖大户和“土专家”等精心授课、认真辅导,并组织外出实地观摩考察,进一步增强了他养猪创业的信心,第一年他养猪就纯赚2万元。通过几年的努力,他建设了专业养猪场,年出栏生猪200头。

瑞丽市勐秀乡南京里村帮碗村民小组的杨开瑶,一直想发展养牛,但没有无资金支持做大做强,只维持着养七八头牛的规模。“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让他喜出望外。

在党支部证明、村党总支初审、乡党委复审、信用联社审核后,杨开瑶很快就领到了贷款10万元,他一次性引进母牛16头。牛多了,劲足了,精力更集中了,从选料、配种、防疫,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实践、不断总结,迅速成为全乡小有名气的“养牛专家”,并无偿向其他养殖户传授技术。他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组织上帮了我一把,现在我有能力了,就要带领群众一起脱贫致富。”现在,杨开瑶养牛存栏45头,实现年纯收入10万余元,还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养牛17户。

通过“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帮扶,全州已培育农村“双带”党员2824名。“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发挥了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杠杆”作用,既帮助农村党员树立信心,又发挥“种子效应”为群众树立了标杆。

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谋发展的战斗堡垒

一个支部一面旗帜

站在村头的山坡上,看着株株挂果的柚子树,明寨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明其厚笑得分外开心。“以前这是一片荒山,现在栽满了果树,我们村致富有了盼头。”明其厚说。

山多地少,没有集体收入,“如何带领大家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这个问题让明其厚和党支部成员挂在心上。

坐落于瑞丽市西边的户育乡明寨村,是一个以汉族为主,景颇族、傣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混居的山区村。全村人均水田仅1亩多,以往以种植甘蔗为主,生产形式单一,村民生活水平较低。

面对一穷二白的底子、群众的重托和全村发展大事,明寨村党支部感受到肩上的担子异常沉重,在经过支委会和党员大会讨论研究后,党支部把眼光放在了村后的荒山上,希望发挥山地资源优势种植经济林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面对村民的迟疑观望,支部决定由党员带头先干,干出成效了再宣传发动群众。于是,村里的党员们共同集资承包了村里的30亩山地用来种植杉木、西南桦。

在荒山上创业,困难众多,但支部党员们并没有退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支部党员们的精心呵护下,山地林木慢慢长起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山地种植的行列。如今全村4700多亩山地都被村民承包种植,潜在价值达到了上千万元。明寨党员带头先干,走出了山村创业致富的第一步。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必须大胆闯一闯,党员必须冲在前、想在前、做在前。”明其厚说,明寨村土地少,靠传统种植甘蔗,收入难有大的提高,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土地并使其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又成了党支部亟待解决的难题。

2009年,明寨开始尝试柚子种植,9户党员带头种了140多亩,边学边干,努力掌握柚子种植技术。3年后,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柚子亩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在党员示范的成效面前,反对和质疑烟消云散,全村随之兴起了柚子种植的高潮,村党支部积极帮助其他村民种植户,做好生产资料协调、技术指导等服务工作,使村民尽快提高技术、实现投产。在乡党委的帮助下,村党支部还利用网络推销,创新柚子销售推广平台。2016年,明寨41户农户连片种植了306亩柚子,186亩已投产,平均每亩年产值1.5万元,总产值达到了400多万元。

党员群众因地制宜谋发展、抓特色,掀起了产业发展的热潮,积极发展石斛、黄牛、生猪等,以种植、养殖有机结合、互补发展,有力促进了产业增收致富,明寨出现了经济多元化发展、产业兴村的可喜变化。农闲时节,村里13名党员带领60余名村民外出务工,为群众增收、开阔眼界、学习技能创造了途径。

今年以来,德宏州高度重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人心工程”,加大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力度,夯实党在最基层的活动阵地,进一步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抓住机遇,用好各类扶持政策,充分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挖掘盘活集体资产,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示范引领作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破解村级无钱办事、村级组织说话无人听、干事无人跟的困境。

延伸

数说党建

2017年底前,力争实现在所有行政村实施集体经济项目,60%以上的村初步有集体经济收入;重点培育一批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强村大村。

目前全州已建盖村民小组活动场所2332个,覆盖了2859个村民小组,覆盖率达73.6%;覆盖村民小组党支部1893个,覆盖率达76.1%。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