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字”成一派触摸传统创造时尚

2017-08-25 08:16:35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报业集团展区

□张鼎泷本报记者杨宁舒

24日,第十二届黑龙江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哈尔滨盛装启幕。走进位于B馆的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展区,一面面巨大的“红色文字墙”颇具视觉冲击力,甲骨文、金文、小篆、帛书、隶书、魏碑、唐楷、宋体、仿宋体、铅字10种字体,生动地为观者呈现了从古至今,中国文字的演变历程,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纷纷在墙下合影留念。摆放在展区内的老式铸字机、老式印刷机、老式裁纸机以及各种字体的铅字字模等“老物件”,将参观者拉回了“铅与火”的过去;而用老“铅字块”设计制作的文创产品,则让这些已经告别时代的“旧物”,忽然又以新鲜时尚的“面孔”重新来到人们面前。这样别具匠心的创意,引起了国内外参展商的兴趣,同时也让众多市民和专业艺术家纷纷点赞。

新概念新载体让“铅字”文艺起来

虽然早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但“字”成一派的创意,让人们弃用的“铅字”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在黑龙江日报展区里,一方方保持着古朴本色的“铅字块”,被装在一个个小巧精致的盒子里,令参观者爱不释手。对此,生活报视觉总监、知名篆刻家仲伟迅评价说,一个好的文化创意可以“推陈出新”,让传统文化和老物件,以时尚为载体,重新赢得人们的喜爱。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王绘对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展区的整体创意赞不绝口。他认为,从视觉识别上看,整个展区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突出中国汉字的文化底蕴;同时,红、白、黑的三色搭配,简洁大气,与其他展区相比独树一帜。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看,“字”成一派展区里那些躺在玻璃展柜里的活字字模,四面红色墙体上不同体例的中国汉字,以及“悬浮”头顶的红色字块儿,三者交相呼应,为参观者营造了一种“浸入式”的感官体验,俯仰间,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便可一览无余。王绘评价说,“字”成一派展区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既方便读者体会铅字、雕版、印刷等汉字制作艺术的奥秘,又兼顾了视觉观赏的延展性。

创意产品赋予文字新生立体诠释文字之美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凝聚着整个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血脉。仲伟迅评价说,“字”成一派展区从文字墙到老物件,从书法、篆刻到文创产品,非常立体地诠释了中国文字之美。

仲伟迅说,整个展区的创意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书风的演变来展示汉字的发展历程。长40米、高5米的“红色文字墙”上,展示了甲骨文、金文、篆书、帛书、隶书、魏碑、唐楷、宋体、仿宋体、铅字10种字体,这些字体散落在商、周、秦、汉、北魏、唐、宋等各个历史朝代之中。透过文字,参观者就能够了解到历史的进程,文化的演变。另一方面,我们将报纸在铅字印刷时代使用的“铅字块”做成摆件、挂饰等文创产品,让原本平躺在纸面的字“活”起来,可以用手触摸,用心感受“铅字”独特的魅力。

90后大学生小李,一直在展台前流连忘返,她说要将自己的名字和男朋友的名字一起装进小瓶里,做成摆件、项链、风铃或是车载挂饰。热心的小李对这些镀金铅字的开发提出了不少建议。

每一年“文博会”,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展区都会确立一个匠心独具、特色鲜明的主题,进行文创产品的展示。黑龙江日报新闻志编辑室主任王彦涵告诉记者,展区今年以“古拙气韵 字成一派”为主题,传承汉字艺术之美。确立这一主题的初衷,是考虑到数字时代,人们已经很少提笔写字,而身为文字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让中国汉字以生动的形式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铅字、了解印刷工艺,并爱上祖国博大精深的汉字。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