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镇江新区:拿懒政开刀 向惯例开战

2017-08-25 08:16:30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落实治国理政新方略 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

“过去机关存在推诿扯皮、墨守成规、停于口头、流于形式等现象,都是懒政惰政的表现,现在必须旗帜鲜明地拿懒政开刀、向惯例开战!”镇江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秦海涛说,镇江新区围绕“两聚一高”,深入开展“效能革命”,通过“四讲四必”“三色督查”“2332”行政审批改革和加强人才服务环境等做法,力争形成行政审批更快速、配套服务更暖心、产业发展再升温的开发区发展新常态。

借助“效能革命”,镇江新区上半年交出漂亮的成绩单:实现GDP341亿元,增幅全市第一;工业应税销售完成411亿元,增幅全市第一。1-7月,全区新签约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3个、总投资293.9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同比增22.2%,30亿元以上项目3个、同比增66.7%。

“三色督查”拿懒政开刀

镇江新区重点项目——总投资30亿元江化微电子级化学品项目6月签约。为保障项目早日开工投产,新区多部门协同在一天内拆除该项目地块的违章建筑。

开展“效能革命”,镇江新区的秘密武器是“四讲四必”,即:讲工作任务必讲完成时限,讲完成时限必讲时间节点,讲时间节点必讲责任主体,讲责任主体必讲责任考核。

“通过‘四讲四必’,形成‘一个声音喊到底、咬定目标不动摇、锲而不舍抓落实’的强大执行力。”秦海涛说,“向‘惯例’开战,就要军令如山、全面出击、上下齐心;拿‘懒政’开刀,就要动真碰硬、言出必行、严肃问责。”

为此,镇江新区发布《三色督查预警实施办法》,建立“红黄绿”三色督查体系,变事后督查为全程跟踪,将全流程督查结果与部门“一把手”绩效考核挂钩,加强对重点指标、重大项目、重要事项的督查。镇江新区党政办公室主任蒋红武介绍说:“督查事项按计划完成则亮‘绿灯’,督查事项序时滞后计划则亮‘黄灯’,对黄色预警事项未在整改时限内完成的则亮‘红灯’。黄色催办累计3次计作1次红色督办,红色督办累计3次的,经新区党工委研究,将作组织处理。”

行政审批指标加码升级

“总投资30亿元的力信锂电池项目二期,从签约到土地挂牌上市仅用70多天,仅半年时间就开始安装调试,计划下月投产,创下国内锂电池行业同等产能最快建设速度的纪录。”力信(江苏)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助理杨正伟说。

“力信速度”,展示镇江新区在行政审批领域先行先试的决心。镇江新区管委会主任薛峰介绍,该区诞生了全省首张国家级开发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成立投资项目审批联合代办中心和重点园区板块9个分中心,构建一张覆盖全区的“代办网络”。上半年,镇江新区行政审批局共签订代办协议的亿元以上重点产业类项目25个、总投资113.77亿元,涉及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服务业等产业。

为让“盆景”变“风景”,进一步扩大面上的覆盖率和受益率,镇江新区发布《投资建设项目“2332”阳光高效审批改革意见》。“2332”,即:2个工作日完成企业注册开业、3个工作日获得不动产权证、32个工作日取得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

“这三项指标是在全省‘3550’改革目标上进行加码升级。”镇江新区行政审批局局长吴江说,在压缩审批时限的同时,新区大幅简化审批事项,在施工许可办理上,改革前,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共需提供材料101项;改革后,通过部门共享、内部流转,仅需提供材料69项。镇江新区行政审批局推行“一个窗口”集中受理、线下事项并联审批、线上事项“不见面”审批等多项举措,以增强审批改革整体效应。

入细入微引才留才聚才

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装配车间主任王巍,2015年春节后,作为航天海鹰公司特聘专家,从沈阳只身来到镇江新区。帮助申报“金山英才”人才计划,举办专业技能比赛、特色人才沙龙……镇江新区的创业就业环境,让王巍感受到这里对于人才的珍惜和扶持。

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项目最高奖5000万元,杰出人才创业最高资助2000万元……为提升产业发展热度,镇江新区出台系列招才、引才、育才政策,为高端人才创造“如家”好环境。围绕载体落户、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留才助才等8个方面,向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扶持。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配套服务需求增长,镇江新区拟实施“321”工程,打造三大人才聚居区、两大人才活动载体、一条优质教育链条。为高端人才“私人订制”的配套入微入细,不仅有人才社区、人才邻里综合体、人才服务中心,还会有母婴综合体等。

江苏圌山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军介绍,镇江新区人才服务中心规划面积达1.5万平方米,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及配套设施的人才综合服务载体。镇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组织统战部部长徐志华说,今年以来,新区每月举行一次人才沙龙活动,以提升高端人才的归属感和满足感,营造“引才留才聚才”的良好生态。

本报通讯员 陶 伟 龚江婷

本报记者 晏培娟 朱秀霞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