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王牌四会”为啥“不会”了?

2017-08-24 17:31:36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 本报通讯员 刘 尧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恭喜刘成明获得总队优秀‘四会’政治教员评比竞赛第三名!”7月中旬,武警黑龙江总队第十三届优秀“四会”政治教员评比竞赛刚刚落下帷幕,大庆支队政治处主任刘伟的一条祝贺微信,在政工干部微信群里“炸开了花”。

群里的政工干部们在给支队组织股干事刘成明发来祝贺的同时,也很关注该支队其余两位参赛选手的成绩。但遗憾的是,总队比武场上,官兵心中的“优胜者”在现场授课环节相继被淘汰,两名“王牌”并没有“不负重望”。

“王牌四会”为啥现在“不会”了?为了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8月初,该支队利用精品课堂这一平台,让3名“选手”又一次走上讲台,还原总队比武现场,开展了一次小范围内的授课交流。通过网络平台,让每名基层官兵都来当评委,“会”与“不会”由战士自己说了算。

授课现场,在总队比武中“落选”的林甸县中队指导员韩晓风信心满满,授课过程中网络流行语、炫酷的视频镜头频频出现,教育形式十分“带感”,还使出了个人的“杀手锏”——以热映电影《战狼2》的精彩片段结束授课,引来全体官兵一片欢呼声。

然而,台下的勤务中队战士刘飞却给刚刚抢眼的授课差评。“韩指导员,你的授课内容很丰富,但我个人感觉不像是在上教育课,像是在看网络视频集锦。”

“说实话,视频的桥段没少看,授课内容没记得多少,心中好多迷惑还是没解开。”网络平台的另一端,三中队下士孙新猛的话引起了不少战士的共鸣。

外在的形式再多也只能是辅助,真正的理论需要贴合实际进行灌输。相比之下,总队比武场上的赢家刘成明用朴实的课件,贴切的教育内容,赢得了官兵们的一致点赞。

“教育内容在形式上抢眼,但却不一定真正入得了战士的眼,教育的重点还是要放在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思想疑惑的破解上。一味追求视觉上的冲击感,其实并不一定打动大家的心,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坐在台下全程聆听授课的支队政治处主任刘伟与官兵们一起讨论交流时谈道。

镜头切向年轻帅气的刘欢。别看他年纪轻轻,但在指导员这个队伍中也算老资格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突出的工作能力,让他倍受年轻战士们追捧,是官兵眼中的优秀政治教员。但没想到,这次他精心准备的理论大餐,让在座的自家战士们一尝却变了味儿。

高谈阔论,收获的却是一片木然。“指导员,我发现你今天的授课风格跟以往不大一样。感觉‘味道’不对,这些理论太高大上了,我消化不了啊!”平时不太爱说话的上等兵丁广鑫站了起来。原来,为了提升自己授课的效果,在总队评比竞赛过程中,刘欢特意把授课内容“精装修”了一下。他翻阅了大量理论资料,所选内容以高深度的理论居多。在总队竞技场上碰壁的他,并没有因为主场作战而打出翻身仗。

“单从你这堂课的内容看,授课主题还是比较贴合当前部队任务实际的,但理论讲授过于深奥,这样抛给战士,肯定对不上战士的胃口。不要因为参加高层次的比武就丢掉了自己原本‘接地气儿’的教育模式。”有着丰富基层政治工作经验的该支队二大队教导员张立新在基层分会场作了点评。

赛场要接地气儿,不能只摆理论的“花架子”。走下讲台,刘欢长舒了口气。“褪去‘精心’的外壳,我感到浑身轻松。”

许多基层官兵对今年3月初该支队二中队指导员付志强那堂名为《做遵纪守法排头兵》的精品课仍记忆犹新。死板的法律条文与生活实际的巧妙碰撞,风趣幽默的讲授方式与严谨透彻的理论剖析,加之恰当好处的教学辅助,让付志强被官兵称为“教学大咖”。

新的教学手段要用,老的模式更不能丢。“二十多年前,一份手写的教案,一番贴近人心的理论解读,就能支撑起我当战士那个时代的整个教育课堂。”支队政委张学奇回忆起自己还是战士时上政治教育课的情景,“时代在变,教育对象在变,多元化的教学辅助手段也在更新,但贴合实际的理论解读和清晰透彻的思想困惑解答永远不能丢。模式要丰富,更需适度的融合。”

“一味地追求外在的教学表现形式,盲目地提升个人授课内容的所谓‘档次感’和‘时代感’,是我本次比武落选的首要原因,自己真实的教育水平被虚荣的笼子禁锢了。”经过个人深刻的反思,韩晓风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感悟。

这场由比武结果引发的思考,让该支队的政治教员们再一次找准了个人教育模式的定位,也重新认识了对教育主体的需求。教育手段的适度融合,才可助推激活政治教育这一池春水。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