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充电桩焦虑”能否缓解

2017-08-23 03:16:28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故事3 一种锐思维

传统思路看似无解,换种模式豁然开朗

从业于计算机软件行业的电动车车主肖勇家住北京西四环。“我去年7月份买了电动车,在居住的小区安装了私人充电桩,我发现自己一周一般慢充一次,充电桩用一个晚上就够了,就决定把自己的充电桩分时共享给其他人使用。”肖勇说。

从去年12月3日到现在,肖勇共用电1万多度,18%的电量是自用,82%的电量是租桩人使用的。累计收入6700多元,除了自己充电的费用和车位的成本,有大约2000多元的净盈余。“开始并没有想挣钱的事,只是希望私人充电桩的资源不要闲置浪费,可以和周边的邻居分享。现在有近30位分享客户,说明这种分享经济的模式很有市场需求。”肖勇告诉记者。

肖勇的一个私人充电桩轻轻松松地解决了近30个电动汽车车主的充电问题,故事背后的意义耐人寻味。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秘书长助理刘永东认为,按照国家的规划目标,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是500万辆,“从目前发展趋势看,肯定会超过这个数量”。

加速发展充电设施是必然的。据国家电网公司新闻发言人王延芳透露,未来国家电网公司将构建覆盖全国的“531网络”,城际快充网络覆盖京津冀鲁、长三角地区所有城市和其他地区主要城市202个、高速公路3.6万公里,做到郊区县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环城区服务半径不超过3公里、城区服务半径不超过1公里。

有关部门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通过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合理价格机制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运营。

但受土地、规划和资源的限制,充电设施不可能只是一味简单地做“加法”来满足越来越快的市场需求。毫无疑问,分享思维将给电动汽车的充电设施建设提供一种锐思维,将一种在传统模式下看似无解的难题,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解决。

“未来将推广私人充电桩的共享模式,从技术上进行支撑和保障。”国网电动汽车公司董事长彭建国表示。

继互联网、物联网之后,车联网成为未来智能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国家电网公司已建成了全球接入设备最多、技术水平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智慧车联网平台,实现了与车辆、充电桩、用户的高效互动、互联互通、深度融合。通过“车、桩、网”数据融合,实现对充电、用电、驾驶等行为的大数据分析,未来充电设施的发展和运营模式有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通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体系,将在科技和商业创新上取得突破。这是解决充电难题的出路所在,也是希望所在。”刘永东强调。

(本报记者 张翼)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