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黄道周与邺山书院(2)

2017-08-21 09:56:50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据庄起俦所编黄道周《年谱·崇祯十七年》,黄道周于五月九日、十日于新落成的三近堂中举行两次讲问大会,阐发《中庸》“好学、力行、知耻”三近之旨。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三月十九日明朝灭亡的消息于五月二十七日方才传至漳州,黄道周率诸弟子设崇祯皇帝灵位于邺山书院,“袒发而哭者三日”,并作《邺山讲堂哭烈皇帝文》,极陈“攀龙髯而不逮,迸泪自天;奋螳臂以莫支,割肝出地”之恸。九月一日,黄道周在乐性堂举行最后一次讲学,据侯真平先生《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一书考证,出席者约404人。

心地光明

黄道周要求弟子们保持“性地光明”:“纵令天地崩颓,生民涂炭,犹吾身色有时毁坏,爪甲皮发有时损折,吾此性上,白地明光,初无毁坏损折也。”他强调仁义礼智,申明匡复大义:“仁义礼智总亦同根。凡国家鼎革之时,士民绅弁政要探讨此项消息,仲尼一部《春秋》,主意是勤王、讨贼、复仇。”希望士民能“同仇敌忾,奋于有心”,收复河山,故此次讲问实亦为北征恢复之动员大会。此次会后,九月十五日,黄道周即动身赴弘光朝征召,从此一去不返。

作为晚年苦心经营的讲学处,黄道周对邺山书院具有深厚情感。出关抗清之前,弟子庄起俦因侍奉老母而请归,《年谱》载:“翌日,起俦以告先生,先生慨然曰:‘为我致意邺山。吾亦欲归,未知何日!’盖先生仓卒不忘邺山也。”殉国后,黄道周的儿子、门人从南京迎其遗骸回归故里时,先在邺山设灵位,“诸弟子乃留先生魂于邺山,为位而哭奠者二朝夕”,然后再归葬漳浦。由于邺山乃大儒精神之所系,因此也成为后世漳州士人的精神家园。

一代完人

文化具有超越政治、种族与时空的力量,由清帝乾隆称黄道周为“一代完人”即可见之。据《漳州府志·艺文》所载潘思榘《重修邺山讲堂碑记》可知,清乾隆年间,巡台御史单德谟曾主持重修讲堂,并祀黄道周于乐性堂中,以赖继谨、洪思等弟子袝之。

黄道周在道德上严格自律,他曾经说过:“计吾生年以来,未有一言一事内不可告于妻子,外不可告于朋友,幽不可告于鬼神,明不可告于黎献者。”(《黄漳浦集》卷十九《赴逮与兄书》)体现了坦荡光明的君子人格。(郑晨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