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让老物件讲故事

2017-08-21 08:32:24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博山城区西郊的山村小路上,董文颖边走边端详他刚收到的一件老式陶罐及一件草编笊篱。

在博山经济开发区平堵沟村王永祥老人家,董文颖向老人请教有关老物件的称谓、用途等问题。

博山锦隐博物馆纺织专题展区,馆长董文颖给到访的小游客讲述有关老草鞋的故事,许多小游客是第一次见草鞋。

博山城区北郊的一处厂房里,董文颖正在修整一台老式自行车,厂房里还存放着许多他收集的老家具。

锦隐博物馆浓厚的传统民俗特色,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慕名前来参观。(资料片)

董文颖顺路到82岁的五保户李兰台家看望老人,给他送去500元钱。董文颖经常帮扶贫困学生、五保老人。

董文颖带领一个幼儿园参观团的孩子们体验老式织布机,他时常会到锦隐博物馆充当临时解说员。

□记 者 卢 鹏 徐 明

通讯员 韩文彬 邢 玮 报道

第一次到博山锦隐民俗博物馆参观时,记者曾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勾画过博物馆主人的形象,差不多是金丝眼镜、西装革履的样子。可当半月之后,记者见到董文颖本人时,突然感觉一位名叫“现实”的导演正在幕后偷笑,眼前这位大哥,似乎更像是可以给你上一大把羊肉串的烧烤店老板,然而他确实是董文颖,创办这样一家典雅、精致的博物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的董文颖。

董文颖也在笑,笑得真诚,还带着几分腼腆。“谢谢关心,让你们那么大老远赶来。”7月22日,天气炎热,董文颖使劲握着记者的手,记者能看到他额头沁出的汗珠。对董文颖来说,创办博物馆,是做了一件自己很想做也应该做的事。

锦隐民俗博物馆位于博山区白塔镇颜北路596号。展区共有三层楼,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现有展品1200件(套)民俗实物藏品,有铁铺、纺织、中医、车辆、酒馆等多个专题实景展区,以实物形式展示了鲁中地区民众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徜徉其中,恍若时空穿越。

“展品会定期更换。”董文颖说,馆里陈列的只是他收藏物品的一部分。

董文颖1977年生人,大专学历,进入社会后打过工,做过多种生意,现在经营机械工程业务。董文颖说,他的收藏活动,缘起于看到的一些熟悉的村庄拆迁,许多老家具、老农具被当垃圾扔掉,他对类似的老物件充满感情。从2005年,董文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老物件。后来,他无意收藏到一架清代马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除了到周边拆迁的村庄收集,董文颖还会借出差的机会逛各地的集市、古玩市场。

“我们常说‘剃头挑子一头热’,‘剃头挑子’什么样?它为什么‘一头热’?说得再好也不如让孩子们见见实物。”董文颖说,文化就是讲故事,把过去的事讲给现在的人听,而故事的载体,就是一件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物。“织布机、独轮车、草鞋、簸箕、拨浪鼓……很多物品都随着城市化进程迅速离我们而去。” 董文颖说“如果后辈再也无法体会祖辈的生活习俗,我们的民俗文化将一点点被历史遗忘。”而这也正是他创办锦隐博物馆的初衷。

锦隐民俗博物馆配备有5名工作人员,其中解说员2人,可以为参观者免费讲解。人工、房租、水电等各类成本加起来,维持博物馆正常运转,每年需要约35万元,这些都要董文颖自掏腰包,锦隐博物馆自2016年试运行以来坚持免费向公众开放。2017年5月,锦隐博物馆成为博山区第七家通过省文物局备案确认的非国有博物馆。目前,博山区正在为其落实相关的扶持及补贴政策。

完成对博山锦隐民俗博物馆的采访,与董文颖分别已是下午时分,而他要接着动身赶往浙江与生意伙伴洽谈。记者的思绪,随着董文颖的匆匆离去回到现实,他不仅是一位志趣盎然、心怀文化传承自觉的民办博物馆长,也是一个要为自己和几十号员工之生计而四处奔波的生意人。记者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依旧灼热的阳光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