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学界呼吁给智能学科一个新“户口”(3)

2017-08-21 05:51:27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人工智能时代,对各行各业的改变都是颠覆式的,而对教育的冲击最甚。今年高考出现的各科高考机器人,正在证明,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机器肯定会做得比人好。而阿尔发狗在19×19棋盘上已经碾轧人类,如果扩大到21×21或25×25,人类将更望洋兴叹。李德毅注意到,其中一个共识,机器智能远大于生物智能。

这让人们对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反思,教育是否就等于知识的积累?李德毅认为,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教育资源的优化和集中使用,教学内容的碎片化和多媒体重构,可即时灵活产生新的聚焦和新的知识点,十分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随时随地的知识获取能力、特定问题的决策能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

他理解,人工智能带给教育就是改变,是教与学的交互,“教育的本质是交互认知和交互的感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在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的巨大变化。 他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的舞台已从中国放大到全球,坐标是国际坐标,也面临国际竞争。

吴岩认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等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以往,衡量教育是否优质,不是看经费够不够充足、环境够不够好,而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产出。从评价条件的优、教师的好,变成看学生的优、学习结果的好;从教师向学生转变,从教的好向学的好转变。

面对眼下高校中,教学与科研不平衡的现象,他认为,高校还是应回归教学、回归本科,“回到根和本,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

李德毅也认为,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教育,归根到底要回归本科,“现在本科非常少,研究生非常多,成了一个倒三角”。

他举例说,一般来说,本科生在要求上大概150个学分,其中公共与技术课程是48学分,专业技术是33分,专业课程38学分,选修课程31学分。 如果在本科生中设置智能专业,讲授智能内容可占到80学分左右,而目前在其他专业讲授智能内容,一般不超过8个学分,这就严重阻碍了社会对智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谈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几个本科生提出“无人机群概念”,即由几十架无人机组成不同的方阵,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战斗力,“目前美国国防部采用了这个设想,正在实施,其他国家也都在跟跑”。这需要智能、航空、器械等许多门类知识的交叉,“比如500架飞机放出去要怎么控制,都需要智能化控制工程最先进技术应用”。钟登华说,这体现了一个从创意、创新到创业,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钟登华把未来的时代称为“强智能时代”, 他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一个关键任务是本土化与国际化,即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他认为要3大方面作出突破,推动协同育人,打通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平台;要扩大办学自主权;以及改革评价体系,“不仅是发表SCI论文,更重要是能在一些技术上有所突破,能带动真正的学科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