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当代经济学人 把脉中国经济

2017-08-18 16:07:3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奋进与包容》

金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奋进与包容》

金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弘

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以及供给侧改革,是社科院学部委员金碚重点关注的课题。在《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奋进与包容》一书中,金碚提出了包容性发展的重要问题:“到底工业化对人类是不是值得,财富确实是增长了,GDP确实是扩大了,国力确实是增强了。那么我要问,人民获得了吗?哪些人获得了,哪些人没有获得?”“在全球化过程中间,有些人就是受损了,如果只要财富增长,只要有效率,只要有GDP,只要有总量的提高就行了,不关切到各种各样的人群,各种各样的国家,各种各样的民族能行吗?工业化逻辑一定会推演到全球化,其中核心的问题就是包容。工业化从国家走到全球能包容吗?能让全球大多数国家、大多数民族、大多数人口都享用到工业化、全球化的利益吗?”

金碚说到的包容性,既包括利益分配的相对均衡与合理,更包括法治层面的公平。而中国改革开放最彻底的是工业领域,因为决定工业体制改革方向的不是工业部门自己。《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奋进与包容》指出,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中国居首。据国际机构的测评,以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和大规模生产能力所支撑的制成品国际竞争力,中国在2013—2015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这一优势从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相对削弱。据德勤旗下的全球消费者及工业产品行业小组联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2016年中国排名第一,美国第二。而据预测,到2020年美国将超过中国位居世界第一。以此而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确实刻不容缓。

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世界投资报告》主笔之一梁国勇博士在《中国经济2040——全球变局与中国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提出,2014年中期以来,特别是2015年中期以来,国际资本逆向流动,往发达经济体回流,汇率、资本外流等方面都存在风险,世界经济难以在短期内强劲复苏。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立足于内升的结构性因素,推动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对外应该更积极推动全球化,反对逆全球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引领作用。梁国勇认为,我们的经济不会再出现两位数的增长,“8”上的增长也是非常难以看到,一个理想的未来走势就是我们经过一个长期的三个阶段的增长平台,可控地、缓慢地降低增速,增速虽然下降了,但保持稳定的、健康的、长期的增长。如果这样一个看似保守的预期能够成为现实的话,在2040年,我们中国经济就是一个发达经济体,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过上现在发达国家的普通民众所能够享有的生活水平。实现这样一个预期并不容易,需要四个方面的转型:

消费转型。消费转型的首要目标在于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长期贡献。对企业而言则意味着更高的增加值、利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成功的消费转型将带来民生的持续改善,也意味着一个规模日渐庞大的中产阶级的崛起,这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政治成熟的基石。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消费者”将成为继“中国工人”后又一个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决定性力量。

服务转型。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畸形的:就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这与中国经济自身的特点有关,也与强势全球化时代的产能转移和中国在全球分工结构中的定位有关。发达国家早已经历了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变,在整体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持续扩大。随着中国经济从中高收入向高收入演进,也必然经历这一过程。另外,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也将成为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动力。

数字化转型。强势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借助世界范围内IT技术革命的浪潮实现了跨越式飞跃。未来,数字化转型将催生一个高度网络化、智能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将极大地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并推动新产品、服务和业态的诞生。

绿色转型。绿色转型是中国经济整体从高消耗、高污染、高环境社会代价到低消耗、低污染、环境社会友好的转变。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开发与应用、电动汽车、绿色建筑等非常广泛的领域都将有巨大的商业机会,但也可能蕴含问题和风险。

自2012年开始,中国的实际和潜在GDP增速都在下降。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近40年高速增长之后的下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及经济史研究所所长韦森教授在文集《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逻辑》(中信出版社)中认为,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国经济增速的逐步下行是一个自然趋势,不必也没有办法强行改变。为了维持GDP的增速而盲目投资,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在这种形势下,最重要的宏观政策就是减税富民,减轻企业负担。中国政府有减税空间,考虑到中国企业税负之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应该总量减税,而不是结构性减税。宏观政策的第一要务是救企业。中国经济过去四十年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不断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华人所具有的强烈的企业家精神。处于当前大转型阶段的中国,未来的增长动力应该是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这是被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所证明的。

虽然当代中国已经进行了近40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到今天为止,从整体上来说基本上已市场化了,但是,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还远远没有结束。故韦森在本书所论,虽然看来是研究和评论当下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实际也是鉴往知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