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当代经济学人 把脉中国经济(2)

2017-08-18 16:07:3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消费转型。消费转型的首要目标在于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长期贡献。对企业而言则意味着更高的增加值、利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成功的消费转型将带来民生的持续改善,也意味着一个规模日渐庞大的中产阶级的崛起,这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政治成熟的基石。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消费者”将成为继“中国工人”后又一个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决定性力量。

服务转型。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畸形的:就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这与中国经济自身的特点有关,也与强势全球化时代的产能转移和中国在全球分工结构中的定位有关。发达国家早已经历了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变,在整体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持续扩大。随着中国经济从中高收入向高收入演进,也必然经历这一过程。另外,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也将成为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动力。

数字化转型。强势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借助世界范围内IT技术革命的浪潮实现了跨越式飞跃。未来,数字化转型将催生一个高度网络化、智能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将极大地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并推动新产品、服务和业态的诞生。

绿色转型。绿色转型是中国经济整体从高消耗、高污染、高环境社会代价到低消耗、低污染、环境社会友好的转变。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开发与应用、电动汽车、绿色建筑等非常广泛的领域都将有巨大的商业机会,但也可能蕴含问题和风险。

自2012年开始,中国的实际和潜在GDP增速都在下降。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近40年高速增长之后的下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及经济史研究所所长韦森教授在文集《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逻辑》(中信出版社)中认为,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国经济增速的逐步下行是一个自然趋势,不必也没有办法强行改变。为了维持GDP的增速而盲目投资,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在这种形势下,最重要的宏观政策就是减税富民,减轻企业负担。中国政府有减税空间,考虑到中国企业税负之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应该总量减税,而不是结构性减税。宏观政策的第一要务是救企业。中国经济过去四十年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不断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华人所具有的强烈的企业家精神。处于当前大转型阶段的中国,未来的增长动力应该是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这是被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所证明的。

虽然当代中国已经进行了近40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到今天为止,从整体上来说基本上已市场化了,但是,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还远远没有结束。故韦森在本书所论,虽然看来是研究和评论当下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实际也是鉴往知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