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4 年抬头不见低头见 200多种草成“熟脸”

2017-08-18 07:37:04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在现在的工作中,严南也经常手绘植物,“有时候给客户解释两种草的特点,语言不是很好表达,画出来就一目了然。”

改善种植方式亩产提高3倍多

严南告诉记者,他本科阶段的同学,主要就业去向是园林养护公司、园林建设公司以及畜牧业等;而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同学,更多是到各地的农科院和畜牧科学院等单位从事科研工作,也有在各个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40多位同学,绝大多数都没有改行。”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林超文,今年53岁。他本来学的土壤专业,后来由于单位缺乏草业科学人才,就安排他从事草业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工作中,他深感草学理论知识的缺乏,于2007年重返四川农业大学攻读草业科学博士学位。

2011年,林超文到洪雅县瑞志草业合作社调研,发现当地种植的苏丹草亩产不到2吨。经过了解,他发现当地使用的草种是对光不敏感品种,很容易抽穗开花,而且草农施肥也只施用沼液,氮肥不足,从而导致产量极低。回到成都后,他想办法从美国引进100多份饲用高粱品种,从中筛选出10多份对光敏感的品种;又从300余份苏丹草种里筛选出20余份叶量丰富的品种。然后把苏丹草和对光敏感的高粱杂交,培育出适合在四川盆地种植的高丹草品种,并在施用沼液的同时补充部分氮肥。使当地种植高丹草的亩产量达到7吨,提高了3倍多。

林超文说,现在老百姓对牛羊等草食动物肉类的需求大幅增加,然而不少地方的草农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不能科学种草,导致草产量低,质量也不好。“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因地制宜,帮助草农改善草种和种植方法,提高草的产量和质量,进而提高畜牧产品的产量。”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