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质量治理需综合施策

2017-08-18 04:21:13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多措并举增强企业提高质量的内生动力。 产品生产经营者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坚决消除部分企业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创新质量监管方式,加强质量全过程的监管。要鼓励企业以满足消费需求升级为导向,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与政府、学校、科研机构、质检机构间的联盟建设。加大质量创新投入,增强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弘扬“工匠精神”,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工、尊重工匠的企业氛围,不断提高技工人才收入的同时,逐渐消除技工成长成才通道的瓶颈。品牌建设是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型的关键。要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鼓励企业树立品牌经营理念,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和品牌延伸战略。以品牌为载体,通过集合效应促进更多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到高端产品的生产上,创造高质量的品牌。以品牌为纽带,通过凝聚团队精神、思想智慧、责任感等无形资源,实现提高产品质量与提升顾客感知体验的有机结合。以品牌为标志,通过正向激励或是反向倒逼企业更加注重质量责任。要增强企业的国际化意识,在研发、生产和品牌规划设计中注入更多国际化元素。通过跨境并购、海外重组等手段整合与配置全球资源,实现核心技术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对接,助推中国企业、民族品牌更好地“走出去”。

强化全方位质量监管,打造依法联动监管、综合协调监管、运用高科技智慧监管的“大监管”模式。 政府在质量监管中负有主导责任,提升质量必须要强化各部门职责。质量监管实行分类管理和分段管理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工信、公安、住建、交通、农业、商务、卫生、工商、质检、安监、食药等部门分别负责相关领域和相关行业的产品质量监管,部门之间和上下之间要有协调的监管联动机制和高效的沟通协作机制。打造新型综合监管体系,要以“法治监管”为前提,从立法、执法、普法、法治监督等方面将质量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提高质量管理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度。完善质量监管体制机制,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高效配合、密切协同、信息共享的质量监管联动机制。构建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全程可追溯体系,实施统一的产品质量抽查管理办法和问题产品召回制度。加快突破我国质量技术基础瓶颈、补齐质量技术基础短板,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标准化基础能力建设、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要广泛运用信息、检测等科技手段,以大数据、云服务技术为重要支撑实现质量智慧监管,提升监管的精度和效能。要以“信用监管”为突破口,推进信用制度和信用平台建设,搭建统一的消费品质量信息公开平台。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