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农业机械化对城镇化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2017-08-17 13:06:37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基于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继续推行农业机械化发展,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缩减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进程的基础是农村劳动力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能够有多余劳动力释放出来,然后进入城镇工作。农业机械化大大地提高了农村生产水平,缩短了农村劳动的投入时间,提高了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释放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经济部门工作,从而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镇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经济部门工作,劳动报酬也相应地提高,从而缩减了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留守在农村经济部门的劳动力人均资源拥有量则变多,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提高收入水平,进而缩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应当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如加快农机装备等技术的攻关,推广高产优质适宜机械化品种和区域标准化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等,以技术水平的进步来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优质的城镇化发展,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难题。

第二,政策引导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大农业机械化的补贴力度。农业机械化的推进需要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但中国农村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耕种,并且多数农村家庭的耕种面积相对较小,家庭单独实现农业机械化来耕种较少面积的土地则不经济,因此个体家庭采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动力较低,精耕细作的局限在于难以积累资金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对于较难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区域,需要由政府来引导,实现区域内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地方政府可以为农民集体购买或租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或者政府鼓励并支持部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实现区域内的农业机械化,这样便降低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成本,同时实现了区域内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因此在一定条件或某些发展阶段限制下,政府需引导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如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补贴、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等来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第三,继续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策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也在不断地快速提高,但无论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注重的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实现农村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绝对数值虽然在不断提高,但仍需要农业机械化绝对质量的提高,即农业机械化技术需不断提高,如依靠农业机械化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高效施用等,来实现更生态更环保的农业生产。这便要求加大对农业生产机械的投入,提高对农业生产机械研发的补助,促进农业生产机械的研发成果及时转变为生产所用,实现农村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