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细说老北京的“洋楼”

2017-08-16 15:49:58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原来的京奉铁路车站(东站)和京汉铁路车站(西站)分布在前门城楼东西,它们的建筑式样也是欧式。西站在上世纪50年代后拆了,东站仍有建筑遗存,只是在上世纪60年代修地铁后塔楼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塔楼在南侧,而今出现在北侧,不少人以为是“原汁原味”,其实是重建的。当年在拆建时,留下了塔楼(钟楼),拆了站房(候车大厅),重建后又在塔楼南建了站房。

中西合璧的“洋楼”

北京作为古都,几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建筑独具魅力,对后来建筑师们有巨大的冲击力、影响力和震撼力,尤其是一些国外建筑师更是从中借鉴,于是北京的许多洋楼都是中西合璧。这些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建的医院、学校、火车站等公共建筑上。

老协和医院是在豫王府旧址上建的,医院在建筑上融古贯今,大量使用琉璃瓦,并保留了豫王府的石狮及加工制作了汉白玉石栏等。但室内的设计是“全盘西化”,尤其医疗设备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老同仁医院旧称法国医院,其建筑物是法式中加了众多中国元素,从外表几乎看不出是法国建筑了。北京医院是在原来德国医院的基础上建的,而德国医院则是德式与中式建筑的结合,是欧洲人在建筑上“入乡随俗”的表现。外国人办的医院喜欢“中西合璧”,中国人办的大医院也如此。坐落在阜内白塔寺东的原中央医院是我国著名的流行病及防控鼠疫专家伍连德博士倡议兴建的,从1915年倡议到完工仅为一年多时间,从设计到施工均是中国人,借鉴了许多欧洲建筑风格。至今,这座中西结合的建筑仍然是医院。

一些学校中的洋楼也是中西结合,尤其是当年的教会所办学校更是如此,如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等等。一些中学也是如此,像通州的潞河中学、灯市口的原贝满女中、育英中学及新文化街的鲁迅中学、新华街的师大附中等都有中西结合的建筑。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建筑至今还存在,所在学校都是名校。

清末民初时,社会革故鼎新且受“西风东渐”影响,一些衙门也沾了洋味儿。设在铁狮子胡同(今张自忠路)的大清海军部、陆军部的大楼就是中西合璧建筑的典范。“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在东堂子胡同,后又迁到外交部街,东堂子胡同的建筑在1958年拆了,但在外交部街上仍有昔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一些建筑遗存,衙门的大理石门楼已彻底“欧化”。

老北京的“洋楼”是北京历史建筑的“另类”,亦是古都风貌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历史的见证,它理应得到保护和重视。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