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贫困毕业生求职误入传销致死 寒门子弟在天津经历了什么

2017-08-15 12:29:24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去年,张超工作有了收入,一家人的日子才稍微好转些,张国华给家里换上了暗红的仿铜大门,“万一孩子带媳妇回来,可以认认门”,他说。

张超曾是张国华光宗耀祖的希望。

他小学读了七年,“当时我们觉得他小,中间给留了一级,”尽管如此,张国华不无骄傲,“孩子上学是一年一个奖状。”

张超读书时获得的奖状还贴在已废弃的南屋墙上。

张超获得的证书。

张超的同村好友张国阳还记得,他10岁时还对大学没概念,当时张超就告诉他中国有一所很好的大学,叫哈尔滨工业大学。“张超是那种目标性、纪律性很强的人,暑假作业每天都做一点,不会像我们那样到最后突击完成。我们常在他们家南边的土房放一个八仙桌,他爷爷会看着我们三四个孩子一块做功课。”

尽管是一群孩子中的“学霸”,“他的性格不属于那种组织者,属于追随者。他一般不会主动组织活动,不问他的话他不会主动说,但朋友喊他帮忙,他都是有求必应的。”张国阳说。

初中就读镇上最好的郭屯中学,张超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而后顺利考上当地最好的重点高中郓城一中。

与张超同村的发小张锐在上大学前与张超的轨迹同步。他还记得,张超上学时生活拮据,恨不得一块钱掰成两半花。两人在高中住宿时去食堂吃饭,常常一起点五块钱一大盘的青椒土豆丝,再各花一块钱要三个馒头,均摊下来一人3块五毛就能解决一顿饭。

高考是道坎,张超第一年考了515分,他选择复读一年,第二年考了563分,过了二本分数线,被内蒙古科技大学录取。

张国华一个人陪张超去大学报到,他俩坐车先到北京,再坐一趟夕发朝至的火车到包头,两人坐了一晚上硬座,好在学校就在火车站的两里地外,因为张国华怕晚了回不去,在学校逛了一两圈后他就往家里赶了。

张超填报了土木工程专业。“孩子自己定的主意,当时上那个专业很好找工作,但毕业后又(变得)不好找工作了,”张国华说,“我孩子不愿意上研究生,想快挣钱,他还有一个弟弟,像我们农村找个对象要好几十万,彩礼二三十万,像我非常害怕,两个儿子要六十万,我一辈子都赚不到那么多钱。”

张超上大学后似乎在学业上有所松懈,大三才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在大学毕业前夕参加过公务员考试,但无奈失利。

父母隐忍的打工生活让张超显得比同龄人成熟,他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母亲罗梅一天12小时工作下来,有时候累得碗都端不动,索性就不吃饭了。他尝试劝说过母亲不要工作了,“妈,别干这活了,你照顾好弟弟就行了。”

父亲张国华原来在外省的工地干活,睡过大街,吃三五块的面。偶尔会奢侈一把买三块钱一瓶的啤酒。“他不跟孩子说这些,永远只会跟他说,只要想上学,家里砸锅卖铁都会供他。”张超的表姐杨柳说。

张超也从来不跟家里人诉苦,报喜不报忧、逆来顺受好像已成为他的习惯。

上大学期间,有一年放暑假他和发小张锐去老家县城打工,每天在一家烧烤店从下午四点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客人不走,我们就得陪着。”

张锐回忆,收工之后,他俩和另外一个男生就住在烧烤店二楼,在迈不开腿的房间里摆着三张小床,每天累得倒头就睡。

初一时,张超考了班里前十名,学校帮其拍摄了佩戴大红花的照片留念。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