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用什么“撑”起孩子的暑假

2017-08-14 08:24:39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比起送孩子去辅导班,家长和学校更重视假期内孩子品行和社会阅历的增长。视觉中国 图

有专家表示,“报班热”反映了部分家长存在盲目攀比心理,甚至形成“教育炫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个性与兴趣。

在国外,孩子的暑假怎么安排?劳逸结合、寓教于乐的充实生活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

俄罗斯

兴趣班培养创造力象征性收学费

俄罗斯孩子的暑假,大多是从平时的学校转移到另一个“学校”,他们在那里并非补习功课,而是激发自己的潜能。

“未开发的岛”儿童创造中心是莫斯科的一所儿童补充教育机构,提供学习唱歌、芭蕾舞、画画、戏剧等各种机会,或是举办主题参观、旅游和野外探险等活动。暑假期间,机构依然开放,只要是享受补充教育计划的学生都能参加,并不是因为他们家庭条件优越或拥有特殊才能才被准入。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接受补充教育不是为了成为专业人才,而是一种近乎自然的课外生活方式。

补充教育在俄罗斯不是一个全新的教育领域,而是其教育体系的优良传统。在苏联时期,包括少年宫在内的完整的补充教育网络已经形成,当时被称作“校外工作”和“校外教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补充教育体系一度被弱化甚至摧毁。但近年来,俄罗斯社会各界深刻认识并体验到补充教育体系,特别是德育体系、校外工作和青少年休闲组织等被破坏的消极后果。因此,补充教育体系又重新回到大众视线。

值得一提的是,补充教育的收费从未给家长造成压力,曾经全免费,现在也只是象征性地收取学费,低收入家庭还能享受优惠。即便是以高消费著称的莫斯科,儿童音乐学校一般每月收费也仅在120卢布左右,约合人民币30多元。随着市场化改革出现的私立音乐教育机构,如音乐俱乐部、音乐小组等,收费基本与国立的儿童音乐学校持平,而且学生来去自由,几乎不设门槛。

法国

打工挣旅费既开眼界又练表达

法国学生的课业压力算不上大,所以他们暑假作业不会“堆成山”,他们的暑假基本就是“以玩为主”了。

法国有一句俗语说,旅行可以塑造年轻的一代,这说明法国人从小开始就被鼓励去旅游,去探索外面的世界,通过旅行更好地开阔自己的眼界。很多法国家庭都会选择在夏天去度假,所以孩子们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从小就有“暑期即度假”的概念。近处可以去郊外或者周边的小城市,远处可以去欧洲的其他国家,或者是漂洋过海去美国、加拿大、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对于那些掌握第二门外语的孩子,还可以通过旅行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

初高中的孩子们一般会专门留出一部分的时间用于打工。在法国的中学生看来,打工挣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想要和同伴们去旅游、露营或是补贴自己的日常花销,就应该自己去挣钱,而不是开口向父母要。所以,通常暑假开始前,学生们就做好了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劳动和享受。

澳大利亚

投身义务劳动增长社会阅历

平时,澳大利亚的中小学生上午10点上学,下午2点半放学。放学之后,课本就留在学校,不用背着重重的书包回去“奋战”。假期对于澳大利亚学生来说,总体也是轻松的。

暑假意味着自由,大多数时间孩子们会在家里跟兄弟姐妹或同学一起玩耍,或者跟着父母出游,以及参加一些自己平时喜欢但没时间安排的户外体育活动。不过,暑假也不会完全不翻书,但书目的选择多由自己根据兴趣而定。他们宣称:老师要我们过一个快乐的假期!

比起送孩子去辅导班,家长和学校更重视孩子假期内品行和社会阅历的增长。

他们倡导孩子去参加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务劳动,包括学习辅导、环境保护、家务劳动、帮助残疾人等。当地的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科技艺术中心等教育场所,也会利用假期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孩子参与体育、艺术、手工、科学、野营乃至家务等体验夏令营。这些活动都寓教于乐,着重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吴越 综合自《中国教育报》、央广网、网易教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