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一座“无山无水”的公园叫人舍不得离开(2)

2017-08-13 08:08:17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让“游子”回家,让游客留下

除了郊野公园名号带来的客流,要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还需要让人安居,前提则是优势资源和产业。

廊下人陆记在年轻时离开农村,在外跑物流生意,可时间一长,心生焦虑:这份职业并非他的兴趣,家中老父母又需要他照顾。他心中立刻有了答案——回家创业!

2007年,他在中华村做起租马生意。“租马只是小本生意,后来的项目是跟着郊野公园平台走的”。陆记说,2014年底,他租了数百亩土地打造马术庄园,并根据游客需求拓展业务,逐步发展起马术教学、活动策划、摄影、婚庆等服务,回头客越来越多。如今,陆记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场主,不仅生意做得好,还搭起了景点联动平台。随着郊野公园发展,像陆记这样的“候鸟”也越来越多。 下转◆4版 (上接第1版)培育新业态,让农村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廊下郊野公园已初见成效,不少过去专注生产的现代化农场纷纷打开大门,迎接游客到访,甚至打造第三产业让游客能“留下来”。

在新廊下人陈林根心中,一个“蘑菇社区”的远景正在实现。今年,他计划投资8000多万元、开辟110亩土地建造三期蘑菇培育基地。不同于一期和二期,三期除了提高生产功能,还着力打造第三产业,增开蘑菇主题餐厅和蘑菇主题宾馆。三期培育基地引入全套荷兰先进设备,培养基采用三次发酵,安全无臭味,从而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我希望来这里的游客能够越留越久,”这个7年前到廊下做起蘑菇培育生意的浙江嘉善人,感觉越来越有奔头。特别是郊野公园开了以后,游客变多,他看到了商机,不仅在厂区内开辟展示科普区,还提供采摘服务。去年下半年,陈林根专门找设计公司量身打造了一款便携的蘑菇礼盒,游客们买回家只要给盒子浇浇水,就能长出一排硕大的蘑菇,有趣又别致。

从“抽血”到“造血”,打造田园综合体

今年上半年,廊下郊野公园已经吸引游客56.18万人次,创造收入1000多万元,提供了一批就业岗位。比如陈林根的公司里80多名员工中80%以上是廊下人。另一家植物园艺公司200名员工中,90%以上是廊下人。

“廊下郊野公园开园最早,发展模式对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治事务中心主任顾守柏指出,廊下郊野公园是镇园一体模式,不少新业态是在发展中自然产生的。例如,“蘑菇社区”转型变成了一、二、三产融合,让原本100亩地的价值变成300亩,升值很多,形成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