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戏曲教育上快车道 戏曲进校园要跨过哪些坎儿?(3)

2017-08-11 11:55:36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高参小”是“北京市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项目的简称。由此,不少专业演员成为老师。从舞台到教室,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场所的转换,更多的是从演员到教师的身份转换。

马笑就是“高参小”项目的老师,一方面负责影视社团的影视表演教学;一方面是戏曲文化的讲座。3年下来他写了十多个短剧。目的是什么呢?在学习影视表演的同时,让影视社团的学生也可以学到戏曲的表现形式,最终形成“以话剧的剧本为基础,加入戏曲的形式语汇,呈现出具有‘戏曲特色’的原创短剧”。

报名“高参小”项目的老师,在进入学校之前便要“过五关、斩六将”。尽管如此,两种角色间的转换仍然让不少拥有多年舞台经验的优秀演员有些无所适从。

“严宽、难易之间的度在哪里?”这是青年教师常叶青的苦恼,“严了,怕孩子受不了;松了,又没有效果。”如何平衡课程的专业性和普及性已经成为不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挑战。教师马笑认为,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同,在教学中,内容的适用性、过程的层次性以及手段的针对性都需要同小学教育的特点结合,进行仔细考量。

“懵娃”,是白燕首次上课对孩子们的印象。看孩子们一脸茫然,白燕开始也很着急。但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她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教学方法,也在三年的时间里逐渐体会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知识面、理解力以及注意力有很大差异,要想取得教学实效,必须“因材施教”。

戏曲进校园不能停留在校园活动等浅表层面,还要有真正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材与教学,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必须要有一套教材。这件事正在酝酿,每个成长阶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需求,编写科学的教学材料,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不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困惑,更是对学生负责的体现。”白燕表示。

“未先学艺,先学做人。”这是戏曲老师经常提到的。“通过美育,我们希望这些中小学生,不只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且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有情感的人、有审美的人。”马笑说。

长久 需要专业的师资

推动“戏曲进校园”,发展戏曲教育,不仅仅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进行中国式“美育”的重要手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四部委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让人们看到,戏曲育人这条路,需要的不仅是情怀,更是实实在在的支持与保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