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读璀璨文明史 做自信中国人

2017-08-11 08:52:25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中华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里,中华文明就在我们的血脉中。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它是怎样被发现的?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与甲骨文又有什么关系?《周易》一书,对我国文化有什么影响?《中华文明大视野》入选“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并被列为第一种。

大学者写小文章

《中华文明大视野》是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即今国学研究院)主持编撰的系列书稿。研究中心规划课题,百余位各学科卓有建树的老中青学者共襄盛举。按照本书初版时作者的身份,准确说共有101位教授和10位副教授参加撰稿,其中包括季羡林、张岱年、邓广铭、周一良、侯仁之等学界巨擘。这样的作者阵容完成一个项目,即便在北大也几乎是空前的。

本书主编、著名学者袁行霈教授,为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国学研究》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他介绍系列书稿的编写过程时说:“这套书的作者来自中文、历史、哲学、考古、宗教、艺术、地理、民俗、科技等等许多的领域。他们都是某一方面造诣颇深的专家。每一篇文章的初稿完成以后,都由研究中心邀请若干学者一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几经推敲才得以定稿。”

国学大师和学界泰斗作为普通作者亲自动笔,大学者写小文章,高屋建瓴、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游刃有余。

全书围绕中华文明史选取出150个主题,系统严密,重点突出。以文学和艺术史为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纵不断线;戏曲、曲艺、绘画、书法、篆刻横不缺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人文始祖是谁呢?我们又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大禹治水,功高至伟,他究竟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传说中他怎样大战水神?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它是怎样被发现的?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与甲骨文又有什么关系?“八卦”是什么呢?记载了“八卦”的《周易》一书,对我国文化有什么影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怎样编成的?你想欣赏题材丰富、优美动人的诗篇吗?先秦时期,学术思想蓬勃发展,百家争鸣,你认识多少流派?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孙子兵法》是一部兵家巨著,它怎样论战?此书深深吸引世界各地人民,原因究竟是什么?……读者在开卷有益的同时如沐春风,体验轻松阅读的快感。

根据这些书稿,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大学联合制作了150集电视专题片《中华文明之光》,播出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此后,本书繁体字版和韩文版又分别在香港和首尔出版。

大视野和小视角

全书借用“全景扫描”“焦点透视”“多维切换”“画外音”等电视语言谋篇布局,将图文映照、轻松阅读的理念贯穿始终。主题的展开各有侧重,不求面面俱到。

如书中,关于庄子哲学,庄子认为,达到逍遥之境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淡泊名利。《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一只非常清高的鸟从一只鹞鹰顶上飞过的时候,鹞鹰正准备吃一只死老鼠。它抬头看到了那只清高的鸟,以为是来抢这只死老鼠的,就发出了恐吓声。借以说明看重身外之物的人,是不可能真正逍遥的。逍遥还包含着不要将有限的东西视为生死攸关的东西。譬如像名利都是有限的,人们所追求的名利与人生之道相比根本就没有什么价值。书中还有一个故事引人深思:有一天,庄子做梦,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他拍着翅膀,轻飘飘的,十分得意,完全忘了自己是庄周。醒来后,他感到有点不可思议的是,自己又成了庄周。那么,究竟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又如,以《明清文人印章》为题介绍篆刻艺术,抓住了印章艺术繁荣转型最为出彩之处。“侧重”不是片面而忽略整体。“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审美境界”一节,突出介绍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综合表现形式,指出:“诗、书、画、印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人喜好诗、书、画、印,自元代以来尤其是明清时代,就将诗、书、画、印在画面上结为一体并相得益彰:以诗文写情怀,以画传神布道,以书达情写意,以印明心见性。可谓艺术与人格追求紧密相关。”并且进一步分析,“款和印不仅成为书画章法布局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整个书画作品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印文的内容,尤其是闲章,“无一不是表明心性,出于肺腑之言”;除此之外,“印章与印泥(青花瓷盒与朱砂印泥)、印石(青花石、寿山石、昌化石等)和印纽(龙纽、狮纽、虎纽、龟纽等),印与文房笔砚共同营造出一种文人书房的雅致情调,构成中国文人的儒雅精神气质和诗意的栖居之所”。

传统文化的新认知

尽管是普及性读物,但它融入了作者的研究心得,也吸取了海内外中华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厚重的学术底蕴决定了本书资料的准确性、内容的科学性和观点的权威性。主编袁行霈教授的“写在前面”,就是一篇昂扬奋进又充满诗意的文字,既饱含着对中华文明的深厚情感,又积淀了作者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

“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具有比血缘更强的凝聚力,她把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心联结在一起”。中华文化包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非凡贡献的人。大禹、李冰父子、诸葛亮、岳飞,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但他们却是人而不是神。因此,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

中华文化又是尚群的文化,崇尚群体利益。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个体是“小我”,是私;群体是“大我”,是公。尚群就是先公后私、大公无私,为了群体的“大我”而克制个体的“小我”。“敬业乐群”中的“乐群”这两个字也很能代表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以众人群处为乐事,以合群为优点,以顾全大局为美德。

中华文化又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所谓“和”是注重和谐……平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使我们的文化特别注重人的和睦相处,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

中华文化又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中华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来也没有中断,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早就说过“容乃公”(《道德经·十六章》),意思是说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大公才能使天下归心。“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意思是说要同大地一样有负载万物的宽厚美德。因而中华儿女胸襟博大,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以丰富自己。

中华文化和中国人

中华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里,中华文明就在我们的血脉中。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当我们喊出第一声‘爸爸’‘妈妈’的时候,当我们第一次拿起筷子吃饭的时候,我们就参与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行为。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生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并以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显示着这个传统的特色。”

金庸先生以《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为题为本书繁体版作序,他说:“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正是这许许多多东西,以及其他无数类似的东西所组成的。并非因为我们是黄皮肤、黑眼珠、黑头发,这才是中国人。”金庸先生向读者推荐本书时说:“这许许多多小事大事,组成了一张广泛的中华文化之网。我们中国人都熟悉,但大多数人不明所以,说不出它们的来龙去脉”,《中华文明大视野》,“就是向我们介绍深入在我们生活之中的中国文化,亲切、简单,而又具权威性”。(魏钢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