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中国戏曲大会》:戏曲更需要亲近(3)

2017-08-11 05:28:1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辨识题”就是纠正这一偏见的尝试。舞台上,演员在一两分钟里完成一段紧凑、完整、高难度的表演,可这一问题并不是引领人们探讨这些技巧的难度,而是探寻演员表演那种动作或情境,用问题引导观众与选手一起去认识戏曲动作,拨开技巧手法的迷雾,寻找其生活的原型,领悟戏曲表现的真相。

这种领悟不需要知识储备,只需要一点细心,一点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以及一些生活积累。这些能力也正是人类的基本能力——这才真正是“零门槛”。

不论观众是否懂戏、爱戏,只要把自己的观察力、联想力调动起来,都能够参与到节目中来,在电视机前一起答题。也许人们无法记住那些具体的动作,但通过这些题目,人们能够发现:看懂戏曲表演并不难,戏曲的门槛并不高!舞台展现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生活,它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比生活更抽象、更美、更诗意,看懂这些,也就理解了戏曲艺术所追求的抽象美、诗意美,和它的虚拟美。

了解,是产生兴趣的第一步。如果《中国戏曲大会》能让更多人了解一些戏曲知识,消除一些敬畏心,多一份亲近感,消除人们对戏曲的陌生感,打破戏曲的知识壁垒,便能让戏曲更走近当代观众。

《中国戏曲大会》在戏曲的亲近性上下足了功夫。策划组挖掘了许多当代人们的常用语,向人们呈现其戏曲渊源。例如,人们常说的“有板有眼”中,“板”和“眼”到底是什么?真正的“走过场”到底是怎么个走法?从很多题目中可以看出,戏曲在人们生活中渗透之深、渗透之广。的确,在发轫之初,戏曲本就是最通俗的民间艺术,纵然经过岁月的锤炼它已被精化、雅化,可中国戏曲仍然深深植根于生活中,与中国人的集体思维共振,与中国人的民族审美共鸣。它不需要人们敬而远之,尊敬和亲近相比,戏曲也许更需要的是亲近。

让戏曲重新回归人们的生活中,才能真正让戏曲“景气”起来。

(作者:江逐浪,系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