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中国戏曲大会》:戏曲更需要亲近(2)

2017-08-11 05:28:1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可喜的是,《中国戏曲大会》突破了“选手竞唱”的形式,而是代之以戏曲知识问答,从而把节目的直接参与者从“票友”层扩大到了“戏迷层”。能够参加竞唱的只能是票友,而票友是戏迷中极小的一部分。戏曲大会的赛制为更多人敞开了大门,甚至于,仅仅是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可以参与到比赛中来。

事实上,虽然刚刚开通网上报名时,很多专业院团的演员积极申请报名,可最后入选百人团参加比赛的,却多是全无登台经验、甚至于不会唱戏的戏曲爱好者。戏曲大会的题目并不为专业演员而设,相反,是为了解戏曲文化、能够有效传播戏曲文化而设。而所谓“文化”,也并非虚无缥缈的理论知识,而是戏曲与生活、戏曲与历史、戏曲与审美、戏曲与文史地理的关系。节目通过选手和问题一起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探讨戏曲在中国的历史、习俗、口语、文化发展中曾经起过什么作用,当代正在起什么作用,将来能够起什么作用。

虽然赛制与《中国诗词大会》基本相同,可《中国戏曲大会》却没有《中国诗词大会》那样坚实、明确的“门槛”存在。全国中小学课本中的诗词篇目构成了《中国诗词大会》选手与观众共同的知识基础,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出题,绝大多数的观众都可以在心中与选手一起回答,从而体会到竞技的乐趣。现行的义务教育中没有关于中国戏曲的内容,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没有全社会关于戏曲知识的基础共识,又何谈门槛,更何谈“零门槛”呢?

终于,《中国戏曲大会》找到了真正的“门槛”——生活常识。

中国戏曲以“程式化”“虚拟性”为表演特色,也正是这两个特点隔绝了很多当代观众。陌生化了的虚拟表演让很多人对戏曲艺术充满了“敬畏”——由知识差而产生的敬畏。生活中,很多人说自己不看戏是因为“看不懂”。事实上,当代的戏曲演出,无论是电视里还是剧场中,都配有字幕,听懂唱词比听懂好莱坞原版片容易得多。很多人对戏曲真正的认知障碍其实是演员的虚拟表演,连戏曲表演的内容都不理解,也就更谈不上鉴赏其优劣了。

然而,中国戏曲动作的“程式化”与“虚拟性”却并非凭空而来,动作的程式是对日常生活动作的总结;其虚拟是对真实生活的艺术再现。只要观众仔细观察,主动调动生活经验,就不难明白其意蕴。如果说,当代人对戏曲有一种出于“敬畏”的疏远的话,“敬畏”的背后便是以为中国戏曲“高深莫测”的偏见。以往许多戏曲节目,在赞颂中国戏曲“博大精深”的同时,无形中也容易助长中国戏曲高雅、高深、难懂的论调,而这正是戏曲大会致力于纠正、解决的偏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