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走出地球村”:比科幻电影更震撼的航天传奇

2017-08-10 15:56:08    华龙网  参与评论()人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秘密》历史图片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肖姗姗)一个古老、沧桑的民族,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将一颗重达173公斤的人造卫星托举上天,并让《东方红》在茫茫宇宙连续高歌了28个白天和夜晚,开创了中国航天历史的新纪元。近日,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以下简称“川少社”)推出由李鸣生创作的“走出地球村”系列丛书,披露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的全过程。

“走出地球村”系列丛书,是全国首套专为青少年儿童创作的航天纪实故事,由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四川作家李鸣生多年跟踪采访中国航天工作者,以在航天基地的第一手材料为素材创作而成。

  书写航天人物的英雄史

“走出地球村”系列丛书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刻画了中国几代航天人的英雄群像,呈现了一幅中国航天发展历程的全景图。

丛书共7个分册,包括《发射场上的司令官》《月亮城的火箭兵》《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秘密》《山沟升起美国星》《起飞,起飞,再起飞》《走出国门的中国火箭》《中国人怎么上天的》。书中,既有中国第一个导弹发射基地司令官的传奇遭遇,也有美国卫星借中国火箭上天的秘密;既书写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上天的全过程,也正视了中国“长二捆”大型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基地发射“澳星”失败的教训……关于航天,比科幻电影更令人震撼的是真实的历史。著名作家陈建功、评价:“李鸣生的作品可以称之为中国航天事业形象的编年史,或者堪称航天人物的英雄史。”

  “打山洞”打出文学理想

著名作家何建明在对该系列丛书进行推荐时,赞道:“李鸣生的报告文学作品有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就是20年来完成了‘航天七部曲’。一个作家能在同一题材中坚持不懈地写作20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对航天题材的了解和感觉,恐怕是任何一个作家不能代替的。”

20年来,李鸣生一直从事着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之所以对航天情有独钟,这与他的经历有关。

“我十七八岁高中毕业就到了现在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当兵,当年那里就是原始的大山沟。”在当兵之前,成为一名作家才是李鸣生的理想。当兵之后,10多年里,李鸣生在大山沟站岗、放哨、拉沙子、修公路……空闲下来的时候,他习惯看着天空,数白云飘走。这样的感受,被他写成了文字,“每当我伫立星空之下,仿佛不是在看天,而是在与天对话,在同外星人约会,在对宇宙审美。”

打山洞时,又苦又累,但因为班长说“这里将来要发射火箭”,李鸣生坚持了下来。1984年4月的一个晚上,他亲眼见证了“长征3号”火箭从这里升起,那一刻,所有苦与累全部消失,只记住了火光掩映的激动。从那以后,李鸣生就在心里埋下了创作“航天文学”的种子。

1989年,李鸣生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书写征程。最终,李鸣生感慨万千:“感谢上天的馈赠——15年的发射场生活,使我比一般人更有条件仰望天空。”

  全国首套航天作品“四川造”

据川少社透露,在出版“走出地球村”系列丛书之前,他们经过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外专门以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的航天题材的纪实文学少之又少。

“近年来,一系列美国航天题材的大片如《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不仅在全球狂揽票房,也同时将无数孩子的梦想引向了璀璨星空。”该书责编程骥坦言,在两部电影中,中国航天皆被视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一个尴尬的状态也由之突显——给中国孩子看的航天作品,在哪里?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程骥他们非常珍惜李鸣生的系列书稿,“‘走出地球村’系列丛书,正是用属于中国航天的故事,向全世界孩子传达出了中国航天人自己的声音。”

在李鸣生的书稿中,程骥第一次知道了,飞天这个念头,中国在1961年就有了,而且还曾秘密选拔过航天员。“详细内幕很难做详细考证,幸而有一位当年的入选者——空军飞行员方国俊,对这段往事记忆犹新,从他的回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次试选大致情况。”李鸣生没有回避中国航天的失败经历。中国“长二捆”大型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基地发射“澳星”失败,书中揭秘了中国火箭只冒烟不上天的真相,以及美国“澳星”横空爆炸的秘密。

在书中,李鸣生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一个个在中国航天史上走过的人,其中有主席、总理、元帅、将军,也有科学家、工程师、士兵、工人和农民。“这是中国航天人西西弗式的群像,我们从少儿图书的特点出发,将精彩的航天人故事篇名单列,以此贴近少儿读者的阅读习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