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高校智库,如何与国家发展同步(教育眼)(3)

2017-08-10 06:37:3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此外,发挥区位优势、结合学科特点,也是解决智库重复研究的一条途径。中山大学的粤港澳发展研究、厦门大学的台湾问题研究、上海大学的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的司法文明建设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的海域研究,都是根植学科和地域特色、服务国家发展的典型代表。

如何认定智库研究成果?以实际贡献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高校智库成果如何认定,如何量化评价?这是智库建设绕不开的一环,也是令许多老师困扰的一点。

“智库成果通常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并不算作传统学术论文。如果这样的研究不算在教师考核和职级评定之内的话,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积极性。”上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董丽敏说:“还有,一份研究报告往往是团队合作的结果,承担不同分工的人,如何分别评定贡献?这也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家层面也还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具体意见措施。对有高层批示或为政府部门采纳的研究成果,虽然一些高校会予以奖励,但更多有实际操作性的指标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说:“以往高校人事制度评价的重心在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上,智库这一新领域的出现,也倒逼我们进一步改进评价办法,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为导向,不断建立并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在推动决策咨询成果纳入评价体系方面,上海大学已有初步成效。上海大学规定,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的咨询报告冲抵1篇CSSCI论文;在《上大智库专报》内刊上发表的专报等同一篇CSSCI论文;将决策咨询成果纳入部门年度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的计算;对重要的决策咨询成果予以奖励,其中特等奖10万元,一等奖5万元,二等奖3万元。

与此同时,上海市在2014年也制定了《关于推进上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分类评价的指导意见》,对高校智库研究成果评价机制进行创新,探索建立包括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在内的科研成果多元评价体系,推进“代表性成果”的评价机制,完善科研人员的分类考核体系,激励广大智库研究者产出更多优秀成果。

除了智库科研人员,智库团队的行政运营人员也值得关注。在复旦发展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服务中心”是国内第一支市场化、专业化的智库运营团队。“我们现在正以全新的思维,开门办智库,力图打造一个无边界的智库平台。”复旦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黄昊说:“运营团队对于智库建设来说,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沟通联结平台,能让智库更高效地运作。但是目前这一方面的人力资源市场还未形成,一些智库运营人员的归属、权责、晋升都还不明晰,种种问题也亟待解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