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薪火相传 徐州万名警察学英雄

2017-08-09 15:15:15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在一次实兵演习中,“王杰班”所在连队官兵配合坦克突入“敌”一线阵地。王磊 摄

在一次对抗演习中,“王杰班”所在连队官兵发起冲锋。 赵聪 摄

在一次实兵演习中,“王杰班”所在连队官兵配合坦克突入“敌”一线阵地。王磊 摄

在一次对抗演习中,“王杰班”所在连队官兵发起冲锋。 赵聪 摄

【红色记忆】

谈及王杰牺牲时,时任张楼公社民兵地雷班第一任班长的李彦清说:“我亲眼目睹了他扑向爆炸点的壮举。”当年被王杰救下来的12人中目前已有3人病故,但是每年的清明节和7月14日——王杰牺牲的日子,李彦清和健在的几个人都会相约到王杰墓前走一走、坐一坐,“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还记得王杰,还在学习王杰,说明英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有了这种精神,什么困难都能克服、都能战胜。”早已看不见这个世界的李彦清说,自己至今记得王杰生前的模样,“他个子不高,热情开朗……”

上接26版

“王杰班”新兵

危险时就要挺身而出

作为英雄的传人,类似孙建硕班长的故事,在“王杰班”这个英雄的集体里还有很多很多。“比拼面前争第一、苦累面前不皱眉、生死面前豁得出”是连队传承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铿锵口号,更是一茬茬官兵的自觉行动。实兵对抗,主动担负主攻方向的扫残破障任务;重难点课题攻关,负责难度最大的新课题海上通路标识;实弹射击考核,率先打响“第一炮”为兄弟单位提供数据……

多年来,连队始终把超越自我、强于对手作为练兵精武的根本标准。“在王杰班整整3年,收获最大的是对吃苦的认识。”王杰班副班长王超说,这种苦不是说多努力、多干了就是辛苦,而是要干的比别人多得多,总有一种不满足的感觉才叫吃苦。翻阅厚厚一册连史,他们的每一份胜利捷报都闪耀着血性的光芒——

在王杰精神激励下,无论是在炮火硝烟的战场,还是在抢险救灾一线;无论是面临生死考验,还是面临得失选择,全体官兵始终以“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战斗血性,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把“两不怕”精神旗帜高高擎起。

在王杰精神激励下,近10年来,连队年年是“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共摘取旅以上比武200多枚奖牌,创造保持专业29个课目中19项纪录,100多人次被旅以上评为训练标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的大幕徐徐拉开。2016年9月,连队迎来又一批新兵。那天,在参观完连史馆后,祖孙三代从军的列兵房宛松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兵就要像王杰英雄那样,危险时刻挺身而出,做一名对国家、对军队、对社会有用的人,假如明天上战场,我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烈士纪念碑上……”

“王杰精神”宣传员

人人都为社会做点贡献

让我们把视线再次转向那片解放战争时期“用小推车推出淮海战役胜利”的江淮大地。在邳州,除了李彦清老人,还有这样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市民与王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几十年如一日宣扬王杰精神,策划成立了全国唯一一家“王杰精神研究会”……

他叫汪春恩,王杰精神研究会会长,今年68岁。年轻时,一心崇拜王杰、向往军营的汪春恩曾多次报名应征入伍,却因种种原因未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身怀木工手艺的汪春恩只身来到县城做家具,成为当时稀有的“万元户”。汪春恩渐渐富了,儿时的军人梦却不甘罢休,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拥军之路。这条路,他一走就是30多年——

每年新兵入伍,他都要购买一批书籍、钢笔、笔记本等物品送给新兵,勉励他们努力学习,早日成为一名合格军人;

每年夏季民兵训练期间,他都会买来毛巾、肥皂、汗衫等送给王杰民兵班,鼓励他们苦练本领,做英雄的传人、创业的带头人;

每年春耕秋收时节,他都会主动和王杰民兵班一起,为烈属、伤残军人以及特困户送化肥、面粉和农资用品等。

为了自己的军旅梦,他甚至把两个儿子先后送进部队,参军服役,为国效力……他说,自己这些年所做的这一切,都源于内心那颗红色的种子:王杰。

“王杰英雄是为了救邳州人民而牺牲的,英雄也安葬在邳州。你说,我们邳州人不带头学习王杰、宣传王杰,能说得过去吗?”拿着那本耗费了他很多心血才编写完成的《王杰精神代代传》一书,汪春恩一边讲解,一边感慨。厚厚一册书,大红的封面如簇动的篝火,让人心生暖意、倍感敬意。

2005年8月,汪春恩策划成立了邳州“王杰精神研究会”,经常深入到大中院校宣传王杰精神;2007年,他在徐州全民国防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开展全国性有奖征文“王杰精神伴我行”活动,收到来稿5000余份,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2008年,他自费办起了双拥展室,以鲜活的事例展示军民鱼水深情和王杰事迹;2012年,他个人出资建立“王杰精神研究会官方网站”,63岁的他从零开始学习电脑知识,亲自维护更新……不过,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汪春恩学习英雄、宣传王杰精神的行为也常常让一些人觉得有些“另类”:几十岁的人了,拥军也没什么回报,上级又不拨款,还耽误做生意,你这叫不务正业。劳神伤财,图个啥?……

虽然颇感无奈,汪春恩还是作了回应:“我当初拥军就没想图啥,每个人都应该多想着为社会做点贡献。王杰精神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研究王杰精神也是我人生的精神支柱。”可喜的是,多年来,在学习英雄的道路上,汪春恩并不孤单。今天,英雄王杰早已成为江苏徐州和邳州的品牌:“王杰储蓄所”、“王杰中学”、“王杰派出所”等以王杰命名的单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万名警察学王杰”、“军地共话‘两不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长年不断……

一代又来,一代又去。即便生活被庸常的日子填满,人类依然需要英雄,需要精神。英雄不会远去,精神生生不息。英雄王杰,人世间一束永不褪色的精神光芒。

本报特约记者 王玉山 戴强 李怀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