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汉字中的“廪”文化(2)

2017-08-07 09:02:23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鄙”的甲骨文字形上半部分的“口”像四面围起来的都邑,下半部分是甲骨文字形中的“廪”。古代把都邑四周的土地称为“鄙”,“鄙”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所以用此表意。“鄙”的本来意义指都邑四周进行农业生产的地方。“鄙”字的字形经历西周和春秋时期演变,到后来从字面已很难看出其中有“廪”的意义,所以又在“啚”的基础上加“邑”形成战国时期的字形,强化字形的表意功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世世代代的“鄙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以他们艰辛的劳动承担起了养活天下人的重任,终其一生都与教化无缘;而那些吃着廪禄的都邑人则可以修身养性,优雅地成为文明的化身。所以汉字中的“鄙”在使用中引申出了鄙陋、见识短浅、固执等诸多的贬义。“鄙”的这些引申义如活化石,记录着几千年来挣扎在社会底层的“鄙人”的血泪,他们生来被歧视、被剥削,却在与恶劣的大自然抗争中,以他们的勇敢、坚韧维系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没有相当稳定的农业生产供给人们生活物质作基础,哪有上层建筑的灿烂文明。“鄙”字应该被送进博物馆,永远去警示那些漠视劳动者艰辛的人!(宛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