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从“量入为出”到“量出为入”:清代财政思想的转变(3)

2017-08-07 04:31:3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可以说,到了清末时期,许多官员已经开始明确接受了“量出为入”的财政指导原则。徐世昌认为:“古之制国用者,量入以为出;今之制国用者,量出以为入。盖以财限事则庶政坐困,因事理财则百废兴举。”权臣奕劻也表示,各国预算之法不同,“一则量入为出,于节流之意为多,而政策常偏于保守;一则量出为入,于开源之道为重,而政策常主于进行。所谓积极与消极,既有不同办法,遂以各别。大抵国家文明程度愈进,则其经费愈繁。历观往史,中外皆然。”

从“量入为出”到“量出为入”财政思想的转变,有其历史合理性。它有利于保障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行,帮助晚清财政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也促进了中国财政体制的转型,即由农业型财政向工商业型财政转型,同时学习西方的财政预算做法,增强了财政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这一财政观念的转型,也为国人进行了一次财政知识普及,对后世的财政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当然,财政指导思想再高明,也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甲午、庚子两次赔款,民力已岌岌不支。壬寅改练新军,分摊各省,岁盈千万,竭泽而渔,势成孤注”。在朝廷的恣意妄为之下,“量出为入”导致内外交困,国家财政最终全面崩溃,清王朝也随之灭亡。其中的教训,也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倪玉平 单位:清华大学历史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