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的突破与反思

2017-07-21 13:14:4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当下一系列重大纪念活动给予了革命历史题材剧以创作的契机,但也有些创作者没有好好珍惜这一机会,只是迎合这些活动而草就,使得大量剧目昙花一现,演过即收,不能成为保留剧目,从而造成了艺术生产的极大浪费。究其原因,其中最大问题就是选材,选材不当直接导致剧种与题材的分裂。我们一定要考虑该题材是不是适合做成戏曲,是否适合该剧种。尤其现在很多地方的戏曲创作,以挖掘地方资源为主,以谱写当地革命志士、英雄人物为己任,或者抓取著名革命人物在当地的一段历史、经历来入戏,但不考虑这些题材是否具备戏剧性、戏曲性。福建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创作就多采用闽西山歌戏与芗剧形式,并不考虑古老的梨园戏与莆仙戏,因为山歌戏、芗剧剧种年轻,规范性与程式性相对就弱,芗剧“以说为唱”的曲调特征,山歌戏自由活泼、张口就来的山歌特质,叙述性与抒情性都特别强,非常适合演现代戏。革命历史题材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一定要先找准了“材”再找对了舞台语汇来做。正如同描写百多年前台湾常民抗日的高甲戏《大稻埕》,剧作家曾学文所言其“创作的节点,是在台湾社会到处弥漫着怀念日本占领台湾,‘日据’成为‘日治’,日本屠杀台湾人民的历史已被淡忘的今天”。而且革命历史题材剧不可替代的精神引领与重塑价值观的作用,对于纠治当下转型期社会存在的精神矮化、道德失范、信仰迷失病症,尤其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