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的突破与反思

2017-07-21 13:14:4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更为显著的是革命历史题材朝国际化方向发展——伴随着国际交往、文化交流的频繁,该类戏剧指向了对更大的“和平”与“爱”的呼唤,“抗战”更深更远地指向了中国与世界法西斯联盟的抗争。这是以往未有过的主题,应该说这是时代文化与审美给予了革命历史剧以新的样态。以中国与以色列共同反抗法西斯为主旨的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咏唱了二战期间上海姑娘林亦兰与在上海避难的犹太青年斯特恩于共同抗争中结下的深厚情谊;其“无色美学”的灯光设计,以明暗相间的光影阐释了战争带给人们心灵的伤痛,令人震撼。该剧于2016年在美国百老汇展演,深沉的歌声开启了世界共同的回忆。话剧《平西地下交通线》《泉涸之鱼》也是国际化视角。前者来源于真实历史——燕京大学无线电专家、英国人林迈可一行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离开北平、投奔延安;后者由中韩合作,通过韩国独立元勋金九在中国流亡的经历来展现中韩两国在抗日战争中生死相依、相濡以沫的难忘历史。

伴随着新鲜题材与人物的发现,已有的题材也被进一步开掘,探索其深度与厚度。芗剧《生命》改编自小说《走出硝烟的女神》,与京剧《马蹄声碎》一样接续了革命历史剧女性题材群像塑造的传统(其肇始应是几十年前的京剧《山花》。似乎是受了苏联《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影响),讲述了“男人婆”、大龄未婚女战士华剑岚,带领50多名女兵组成的孕妇队,在日寇围剿下展开大转移的故事,极具戏剧性。其“生命”不仅喻指新生儿、“新生的中国”,更企图在哲学层面上以残酷美学来托举生命本身的诗意。儿童剧《红缨》,是大家熟悉的王二小题材,但它真正观照到了儿童剧的特质,借助童趣盎然的“大丑牛”与“赵云”形象,避免了正面描写很容易撕开的血腥与暴力,有别于以往的革命小英雄叙事策略。

题材的深度开掘更多地反映在人物形象的深化上。近年文艺界强调微观历史、个人生活史的新历史主义思潮,将新时期以来革命历史剧的日常生活叙事又推进了一步,更加细腻、真实地描写伟人与革命战士作为普通人、常人的一面。京剧《西安事变》,展现了周恩来在风云变幻中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伟人气质,但也表现了他未能挽留住张学良的无奈与遗憾。京剧《马蹄声碎》,不同于十年前的话剧版,就在于将主角由原来“高大全”的冯贵珍变为有缺点有“嚼头”的隽芬,她为了姐妹们能活下去,最终做出了“自我典当”的艰难抉择,但这样一个有情怀的人物却也间接地“逼死”了田寡妇。《大稻埕》中誓死要偷取家中硫磺炸毁日本军舰的林老三,也不是毫无私念,他同样有着儿女情长以至于牵住了婚礼的红绸,但为了抗日不拖累茗儿终于只有忍痛放下。从这些戏中我们看到创作者客观的历史史观,所秉持的冷峻、全面的现实主义。真实、深沉、隽永是这类作品企力达到的不同于以往的美学风范。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