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档案君|大风起兮旗飞扬 69岁始定妆

2017-07-01 17:32:58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1933年9月,红三十军进驻四川达县梓桐乡,教书先生何永瑞父子因红旗上的镰刀斧头产生灵感,写出了震撼苏区的红色对联,被刻在红三十军政治部临时驻地的石朝门柱上。

  

  1934年2月,红三十军从梓桐乡转移,当地群众担心对联遭到破坏,就用黄泥将其糊上。

7月,红军第二次来到梓桐乡,群众掏去泥土,对联再现光彩。

次年1月,红军踏上长征路,再次离开。重返当地的反动乡绅看到对联,虽咬牙切齿,但却怕损毁石朝门影响风水,只好让人用石灰糊平——传奇对联就这样保存下来,成了珍贵文物。

1933年4月,中共中央研究决定,把党旗党徽中的“斧头”图案调整成为“锤子”图案。

  

  1933年,中央苏区主要传媒《红色中华》报的插图中,刊登有不同式样的“镰刀斧头”“镰刀锤头”图案。

但几个月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战略大转移,党旗党徽中“斧头”变“锤子”的决定并未在全党全军得到贯彻执行,仍然混用。

194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对党旗式样作出决定:

“中共党旗式样,宽阔为三与二之比,左角上有斧头镰刀,无五角星,委托中央办公厅制一批标准党旗,分发各主要机关。”

至此,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制式党旗诞生。“长镰刀把”是其显著特征。

  

  为何强调“无五角星”呢?是为了与苏联国旗相区别。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