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中国传统民族管弦乐奏出“香港名片”(8)

2017-06-09 16:52:51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1997年来香港之后,我脑海里的想法就是:我在中央民族乐团工作过,在高雄国乐团工作过,就等于我在国家级乐团、地方级乐团都工作过,那我要将香港中乐团带向何处,艺术方向是怎样的?它要像上海那样具有江南音乐特色呢?还是像中央乐团这样没有特定特色、就是国家级的那种感觉?我通过一番考证,包括和国内音乐专家探讨,最后决定音乐指导思想就是李西安先生的理论“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张力化”。

李西安先生是我非常好的朋友,聚会时就谈到中国音乐的张力。他说,中国音乐的张力就像猴皮筋,没拉动的时候就是原生态的、博物馆的、历史的形式;当把猴皮筋不断地拉长,张力场可以非常大,那为什么非要局限自己于原点呢?我觉得,香港中乐团就要像前辈音乐总监的观点那样,不拘一格,自成一体。后来我就主张,香港中乐团不能局限自己于岭南地区、香港地区——毋庸置疑当然它应该对岭南、香港地区负起地区责任,对香港本地作曲家进行委约,对当地音乐进行更多的展演——但更多地,要像香港这个城市一样,国际化、中西交汇、古今交汇。2007年香港中乐团成立三十年音乐会就叫做《古今交汇•中西交响》,实际上就是把中乐团的精神立起来了。

1997年回归后,香港中乐团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传承中华文化、推广中华文化变成主动的事情去做。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将乐团根植于社区,让更多的香港人认识到中乐团;比如进行一些器乐节,像香港胡琴节、在SARS肆虐百业萧条时的鼓乐节——用中国传统鼓乐艺术带动大家,都成为香港重要的活动。其中鼓乐节至今已有十五届了,香港市民认为这个节很好,年轻人得到了释放,特别是二十四式鼓乐比赛,为青少年做出一个很好的、散发活力和创造力的点,更成为一颗种子,往后扩展成幼稚园到退休人士、两岁半到九十岁、每年香港市民都参与的盛事。我们还有香港古筝节,和传统太极文化结合;我们还有香港笛箫节、中国笛子马拉松、国际笛子马拉松、扬琴节……上升到理论层次,就是作曲家节、指挥家节,再开创香港国际中乐指挥大赛,为我们的民乐指挥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被人看见,培养青年指挥,让所有专业乐团发现新的人才。

香港中乐团做的这些,也得到了内地各界的肯定。2008年之前,北京奥组委专门打电话来,邀请我们去北京推广中国鼓文化,希望我们做顾问,借着雄浑的鼓声,为奥运会带来中国特色的艺术气氛,这说明了香港中乐团在国际上推广国家文化的影响。2008年国家大剧院落成时,音乐总监陈佐湟先生——他曾经多次被香港中乐团邀请,对香港中乐团很了解——面对筹划第一场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大型中乐演出,就认为那非香港中乐团莫属。当年香港中乐团就作为在大剧院演出的第一个职业中乐团、受邀到北京进行首场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总共举行了两场不同的音乐会,也举行了座谈会,得到专家一致好评,大家对香港的艺术水准有很高的评价,认为香港中乐团是音乐的翘楚,业内更发出了“向香港中乐团学习”的声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