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欢乐颂2广告亿元收入刷新记录 植入却克死了热播剧口碑(3)

2017-06-06 08:07:20    电科技  参与评论()人

如今电视台在网络视频网站的围剿之下,生存现状可谓严峻,为了保证收视率和广告投放量,不少卫视拿出“1.5轮跟播”这种“创新”模式,大打政策的擦边球。电视台竞逐热剧仍是首选,但现实是,当下电视剧市场远远供大于求。正因库存严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从2015年起将“一剧四星”改为“一剧两星”,意欲通过限制单部剧集的首播平台而增加总播出量。但无奈的是,产能过剩多年滚起的雪球,岂是说散就散。

一部剧经过剧本报批备案、拍摄许可、发行许可等多层审核,才能真正进入市场。而随后还要面对市场供大于求的激烈厮杀,大制作、大IP的双重夹击,真正能够幸存下来的电视剧口碑热剧更是“硕果仅存”。

面对如此严酷的市场环境,热播剧广告植入也日渐成为业内潮流。从2010年的《丑女无敌》到2013年的《咱们结婚吧》,直至2017年的《欢乐颂2》。植入广告对电视剧品质的影响,终成电视艺术范畴的一个现实议题。就像网友说的,连古装剧都能植入面膜广告了,现代都市剧里的主角们也自然成为“行走的广告牌”。看得出来,《欢乐颂2》主创人员在巨量广告植入上确实花了不少心思。但问题是,凡事过犹不及,高估热播剧的“带货能力”,恐怕难免“不作不死”的结局。

早在2015年,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学者程碧茜就曾发表题为《植入式广告影响儿童认知当受法律规制》的文章,提请关注植入广告的规范问题。当然,商业剧并不一定要自带公益属性,在商言商去追求利润最大化,也无可否认契合价值规律。但如果凭着IP热而在剧中肆无忌惮的夹带商业要素,在法治中国语境之下,植入广告也应当有更规范的考量。

热播剧的“带货能力”,不能只是个一地鸡毛的良心话题。剧情与广告的互动,起码当置身于法治框架之下不能任其沦为植入剧情的广告剧。

领略科技创新,分享领袖观点。更多资讯尽在电科技微信公众号:adiankeji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