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于欢案二审在“全民围观”中落幕,为何说它承载的东西早已超越了个案?(2)

2017-05-28 18:26:42    中国法治  参与评论()人

我们看到:从审判长介绍庭审重点、告知诉讼权利义务,到上诉人亲自陈述上诉理由,以及随后的举证质证、法庭辩论,于欢案呈现了一次信息繁杂、但有条不紊的庭审。

一个令长安君印象深刻的细节是:控辩双方为了充分还原案件事实,耗费了近3个小时。为了尽可能地“逼近真相”,包括苏银霞在内的两名证人,当庭作证。最后一条证人作证的微博,发布于15时32分。

这能说明什么?

长安君认为,至少能说明两点:一,法庭对各方当事人权利,做了比较充分的保障,无法你做过什么、代表谁,让你充分发言,本来就是法治的题中应有之义;二,一切罪与罚,不能凭某一群体的主观好恶,法庭对事实和证据的“较真”,是在诠释着这句话:“公平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去实现。”

仅以“出庭作证”为例:几乎每个法律人都知道,证人出庭难,曾是困扰了刑事诉讼十余年的问题。一些冤假错案的出现,正是因为一些被告人丧失了与证人当面“对质”的权利。于欢案,让“对质”得以实现,就是对以审判为中心,杜绝冤假错案决心的一次检验。

于欢案二审在“全民围观”中落幕,为何说它承载的东西早已超越了个案?

(图:于欢案二审庭审现场。)

对于所有被告人,陈述、辩解等程序权利受到保障,是受法律保护的底线正义。而无论于欢案是否罚当其罪,于欢本人的诉讼权利都不应被忽略。

因此,于欢案的充分控辩,是对这位“特殊”的儿子负责。

平衡“民意”与“定力”:这堂法治公开课将被写入历史

回想于欢案曾经掀起的舆论风暴:一度,在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之时,质疑一审判决的汹汹民意“抢占”了每个人的朋友圈。

而随后,经过几天的沉淀,经过更多事实和细节的曝光,公众心中正义的天平,也在上下“校准”。

今天,这场庭审的意义不仅在法庭之上,更在法庭之外。它首先用严谨的程序和对“真相”的较真,告诉公众:个案的正义需要实现在法庭,而且应该实现在法庭。

因为,正义的天平上,一端是事实,一端是法律。除此之外,托盘上再无一物。于欢案也应如此。社会的关注让于欢案的审判更为专注,但司法的天平不应因舆论风潮而左右摇摆。我们见多了新闻的“部分真相”和“反转”,但当司法也随着舆论亦步亦趋时,这种同步才真正让人绝望。当司法只向事实与法律——而不是权力、利益与偏见屈膝时,正义才有可能如期抵达。

尊重司法,并不意味着让社会对司法缄口不言。而对所有围观者来说,于欢的罪与非罪、罪轻罪重,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自由心证”。这既属情理之中,亦是理所当然。

通过公开的庭审,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这就是法治公开课的意义。

于欢案二审在“全民围观”中落幕,为何说它承载的东西早已超越了个案?

(图:于欢案二审庭审现场。)

长安君相信,经过二审,于欢案应该会向社会交出一份事实清晰、说理透彻的判决。也许它的结果,不能获得每个人的赞许,但它承载的对事实与法律的尊重,会得到普遍认同。不同的声音永远存在,而且应该存在,但当对法治的追求与坚守成为探讨问题的共同基础时,我们才能自豪地说:我们生活在法治的国家。

因此,于欢案行至此处,其承载的东西早已超越了个案,而成为一堂中国几乎全民参与的、不可复制的、意义非凡的法治公开课。

静候二审判决,期待它能——不负江山不负卿。

端午假期(5月28日-30日)就要来了!这个假期你打算怎么过呢?是走亲访友?游山玩水?还是继续奋斗在工作岗位上?小编特为你送上这份攻略,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你的“小长假”吧!

时间篇

于欢案二审在“全民围观”中落幕,为何说它承载的东西早已超越了个案?

调休三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