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气象学家曾庆存82岁捧得“国际气象组织奖”

2017-05-22 21:20:45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世界气象组织向曾庆存(左三)颁发国际气象奖

国际在线消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刘素云):82岁的曾庆存院士这次来日内瓦,捧回了被称为气象界诺贝尔奖的“国际气象组织奖”。这是一项终身成就奖项,用以表彰全球做出杰出贡献的气象科学家。上周,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世界气象组织主席共同将这一气象最高奖项颁给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

(一)

1935年,曾庆存出生于广东阳江的一个贫苦农家。据曾老讲述,他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正式读过书的父亲深知读书的重要,就让两个儿子边务农边读书。正是在父亲的教导下,这个家庭走出两个大学生,培养出两位科学家,这就是曾庆存和哥哥曾庆丰我国著名地质学家。

曾庆存1952年考取北京大学物理系,服从国家需要学习气象学,从此与气象学结下一生的缘分。1957年,他考取了公派苏联留学研究生,师从国际著名气象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基别尔。在老师指导下,他第一个在国际上用原始方程进行数值天气预报,并于1961年获得副博士学位,自此数值天气预报才成为天气预报业务的主要方法。而他在论文中首创的“半隐式差分法”,至今仍是数值天气和气候预测的核心技术之一,且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成为当代超级计算的主流算法之一。

曾庆存的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闪光点串连起来的。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还是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45岁当选中科院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1994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主持的项目更是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他本人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此外,他曾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二)

在5月16日的颁奖式上,世界气象组织主席戴维•格莱姆斯、秘书长塔拉斯将“国际气象组织奖”的奖状、奖章送到曾庆存手中。这一重要时刻,已载入世界气象组织的史册。

世界气象组织前身为国际气象组织,成立于1873年,1947年更名为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气象组织奖”是1955年设立的。该奖每年颁发一次,一般是在前一年的执委会会议确定人选,第二年的会议上颁奖。“国际气象组织奖”是全球气象界的最高荣誉奖项,被称为气象界的“诺贝尔奖”。此前,中国已有两位获奖者:中科院资深院士气象学家叶笃正和冰川学家秦大河。

国际气象组织奖奖章

2016年6月22日,世界气象组织决定授予曾庆存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奖”,颁奖式于2017年5月16日在日内瓦举行。

颁奖式上,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赞扬曾庆存为世界气象组织、特别是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大气科学委员会做出的杰出贡献。他说:“国际气象组织奖久负盛名,而且真正是独一无二。它象征着在气象学方面取得的进步,也是本组织的珍贵记忆。”

世界气象组织主席格莱姆斯也表示,“曾庆存先生获奖是实质名归。他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气象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以及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接着他就逐一介绍了曾庆存几项杰出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影响巨大的实际应用研究成果。

在颁奖式上,曾庆存按惯例做了一个学术报告《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治调度》。而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测也是曾庆存的重大贡献之一。

(三)

今年82岁的曾庆存,是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说到气象事业,就离不开气象卫星。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和苏联已经有了气象卫星。1970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中国要研制自己的气象卫星。曾庆存是最早进入研发小组的成员之一,并且担任了规划和指导工作。期间他深入研究应用卫星进行遥感的理论问题,并于1974年发表专著《大气红外遥测原理》,为利用卫星进行气象监测打下了理论基础。应该说直到今天,这一理论都没有过时。中国虽然到1988年才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不过曾庆存说,中国的气象卫星不是最早的,但遥感理论是最先进的。当今,中国拥有3颗极轨气象卫星、5颗静止气象卫星在运行工作,而他首创的“变分反演”算法,今也被广泛用于实时处理和应用世界气象卫星遥感资料的业务之中。

在天气预报方面,传统的方法是以天气学为基础的,主要为定性的推断,也多经验性成分,预报的准确性受到影响。于是,气象学界开始探讨数值天气预报,即把观测到的气象资料输入到高速的计算机中,按动力学方程进行数值计算来做出定量的预报,曾庆存院士就是国际上数值天气和气候预测的著名先驱科学家。今天,由于有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和超级计算,在世界和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和时效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还可以做一个月以上的数值气候预测。

不过让曾庆存最欣慰的,还是他的研究工作能在中国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测中发挥作用。

曾庆存说,中国对于灾害预测和防治非常重视,开始得也比较早,最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跨部门的联合机制“国务院防灾减灾办公室”,从监测到预报再到救灾全面统筹,取得非常好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台风频繁在我国沿海登陆,但很少发生人员伤亡。2014年7月18日前后,超强台风威马逊在广东登陆,因监测、预报准确,防治措施得力,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不过,让曾庆存感到焦心的,还是每年春天就必须作出并提交的对于长江流域夏季降雨量的“气候预报”。因为大气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控制因子很多,“气候预测”时效要求又长,不确定的因素甚多。而“数值气候预测”开展的时间较晚,经验较少,可供统计分析的预测样品太少,把握就差些。尽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成功作出跨季度数值气候预测、也是最有成效的国家。

(四)

曾庆存认为,中国在世界气象事业中占有很重的份量,很早就参与到世界气象组织各项工作中。在气象领域,中国也积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包括培训、数据共享等。他本人也积极参与这些国际合作当中,巴基斯坦气象局长就曾是他的博士生,跟着他学习工作了五年。

曾庆存非常关注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他说,中国气象局已与世界气象组织签署合作协议,确保为“一带一路”提供理想的气象服务。“百业气象为先”,“一带”与“一路”的气候状态截然不同,“一路”湿润多雨,多台风和暴雨造成的灾害;而“一带”则干旱少雨,缺水,多沙尘暴和风灾等。不过他对我国和沿线各国能做好“一带”、“一路”的气象服务充满信心,我国的气象学者会努力研究,作出贡献。

曾庆存写过一篇杂文《曾氏宗风》,文中说到:曾姓是大禹的后代,传承大禹治水的基因和精神。曾姓的历史名人们之所以成名,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因为具有“坚持”这种精神,有远大目标,克服困难,奋斗不懈,实现理想。他说,他自己的成功,就是来自于前辈们创造的条件,对国家的责任感和担当,以及目标和坚持。这也是他一直到现在还“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原因。

关键词:气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