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一块玻璃的转型路——记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

2017-04-29 21:41:08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合肥4月27日电题:一块玻璃的转型路记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

新华社记者王正忠、杨玉华、张紫赟

在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的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为代表的“新玻璃”产业,依靠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在超薄玻璃基板、光伏玻璃等领域内多项技术垄断,取得系列世界领先科技成果,实现玻璃越做越“薄”,产业愈来愈强。

如今,其量产化项目年产值约20亿元,带动了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

小玻璃“大变身”:助力“光变成电”“电变成光”

由各种硅基材料制成的“新玻璃”,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中应用广泛。过去,材料须依赖进口,价格居高不下。

安徽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凭借技术创新,逐步实现0.3毫米、0.2毫米超薄玻璃基板稳定量产。2016年5月,该院又成功拉引0.15毫米玻璃,再次刷新我国超薄电子玻璃生产纪录,实现从“超薄”到“极薄”的跨越。

在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生产车间内,记者看见这款0.15毫米薄如蝉翼的透明“新玻璃”。它能像普通塑料薄膜一样弯曲,甚至柔韧性更强。其诞生,解决了电子信息产业的上游材料问题。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意味着以后买电子产品更便宜。”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说。

超薄电子玻璃助力“电变成光”,光伏玻璃则能助力“光变成电”。这项技术过去同样长期依赖进口。经多年研发攻关,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突破技术壁垒,光伏玻璃良品率达到89%,迫使进口光伏玻璃大幅降价,国内太阳能电池产业得以壮大,并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依靠创新闯新路:从科研院所到百亿元产业园

15年前,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只是个收入不到1亿元的国家级甲级科研设计院所,经过狠抓创新和硅基新材料研制,实现了向全国综合型领军企业的成功嬗变,成立了凯盛集团。2016年,凯盛集团收入突破160亿元。

研究院依靠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仅激活了本体产业,还投资建设了国家级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吸引了一大批主攻电子显示玻璃的上下游企业集聚。中国玻璃行业在国际上迈入“领跑”阶段,迎来巨大市场。

关闭